探索中日爭霸東北亞之衝突行為:兼論權力轉移理論的適用
Volume:
20
Number:
1
Published date:
七月, 2016
Abstract:
自 1958 年 Organski 提出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以來,其有效地解釋了大國間的戰爭,並成功地挑戰權力平衡理論(Balance of power theory),成為解釋國際戰爭之主流理論。其主要論述為:當一國之權力與另一國相近時,若該國對另一國或現狀不滿意,則該國極有可能發動戰爭。Lemke(2002)進一步將權力轉移理論應用至區域戰爭,主張權力轉移理論不僅適用於霸權戰爭,亦能有效解釋區域戰爭的發生。然而,當本文檢視個別東北亞國家的衝突行為時,卻發現東北亞國家,尤其中國大陸與日本,有著與權力轉移理論假設不同的行為模式。具體而言,本文以量化統計和質化分析比較方式分別檢視 1918 年至 2007 年間東北亞爭霸國家相對權力與不滿意度,並聚焦於中國大陸與日本的衝突行為。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最可能在國力佔優勢或對另一方不滿意時發動戰爭,軍事和經濟優勢則是日本發動軍事衝突的必要條件。本文並以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為案例,顯示本文所推演之中國大陸和日本的衝突要件確與甲午戰爭前光景一一吻合。因此,本文認為權力轉移理論或許適用於全球性爭霸戰爭,然而權力相近此一要件卻無法充分解釋中國大陸與日本在東北亞區域內之衝突行為。另外,研究結果亦印證中國大陸對外行為仍奉行鄧小平所指示之「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