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

「選舉機器」政黨轉型路線與黨政關係的建構:中國國民黨的經驗(2000∼2012)

本文試圖探討中國國民黨在 2000 年至 2012 年政黨的轉型與黨政關係的建構情形。本文分析國民黨在這段時期轉型的一項核心議題,即以「選舉機器」為主要目標的轉型企圖和實際的轉型結果,以及與其並存發展的黨政關係模式,特別是關於 2008 年重新執政後總統是否兼任黨主席之政黨關係的建構問題。從當代政黨的研究議題而言,本研究跨越「政黨組織」以及「政黨與政府」這兩個面向。

研究發現,「選舉機器」雖為國民黨領導菁英內的主流意見,但其內涵並不夠具體,因此雖然在 2000 年之後國民黨確實也某種程度進行組織的改革和精簡,但若從學術界對「選舉機器」的定義來衡量,國民黨的轉型內涵與選舉機器相去甚遠,以此目標來看,至 2012 年時國民黨仍未實質轉型。儘管國民黨為囊括式政黨,但根本上並未轉型成選舉專業型政黨,仍維持原來濃厚的大眾官僚型政黨性格。半總統制下的執政黨,可能成為一單純的「選舉機器」嗎?從國民黨的經驗來看,並不是如此。最後,在 2008 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面對建構黨政關係的挑戰,國民黨黨主席由總統擔任,其結果是強化了總統對政黨的控制。

政治因素對於賄選訴訟案件的可能影響:司法專業人士的觀點分析

在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過程,儘管司法體系扮演的角色益形重要,然而社會大眾對其信賴程度似乎仍有待提升,受到政治因素影響法官獨立審判的質疑更是時有所聞。舉例來說,對於台灣選舉買票風氣的問題,民間普遍認定的賄選訴訟印象,譬如「法院是國民黨開的」、「一審重判,二審減半,三審不算」、「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當選過關,落選被關」等,這些調侃性謔語對於司法公信具有相當的損傷。鑑此,作者檢視「政黨」、「司法程序」、「關係背景」、「當選與否」等因素,為何讓社會大眾產生「司法審判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的負面觀感,而且這些觀感是否成立?迥異於以往學術文獻著重實證量化分析,本文採取質性研究途徑,首先運用文獻分析,以備受社會關注的八件司法賄選審判為研究案例,蒐集賄選判決與新聞資料,探討法院審理令人產生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的可能原因。其次,透過深度訪談,瞭解八位司法專業人士(包括律師、法官、法學教授、資深司法記者)對於備受社會關注之賄選案件訴訟的觀點,以及對於民間普遍認定負面印象的評價。根據訪談結果初步推論,社會大眾認為賄選判決經常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的概括印象,乃與司法實際運作有所出入。在結論中,作者摘述本文要點,並詮釋研究意涵。

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

關於臺灣地方派系研究有兩大重要面向:一是地方派系和國民黨之間的經濟、政治資源交換關係;另一則是地方派系在民主化之後和政黨結盟關係,由一黨化轉變為多黨化。本研究將探討一個過去地方政治研究較為疏忽的面向:司法。司法對於國民黨的侍從主義有兩個意義。一是,作為控制地方派系的工具;另一則是保護侍從主義菁英所引起的貪污腐敗。在民主化之後,台灣的侍從主義發生激烈變化。本論文將探討司法在侍從體系崩潰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將首先探討台灣司法獨立改革的歷史過程,此部分將分為法院體系和檢察體系,案件分配(事務分配)和人事升遷問題將是討論的重點。司法獨立對於國民黨的侍從體系帶來三個政治效應:國民黨無法用司法來作為處罰地方派系的工具、國民黨無法用司法來保護地方派系的貪污和買票、地方政治人物被起訴和判刑造成國民黨地方菁英的中斷。

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

本研究透過同一地點但不同的兩次選舉(1993 年縣市長和 2000 年總統大選) ,來討論買票對於國民黨選舉機器的重要性。筆者將論證,買票對於國民黨的選舉機器而言,有如潤滑油對於引擎般重要。沒有買票,國民黨的選舉動員不僅無法透過買票的金錢效果達到動員選民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地方的選舉機器根本無法有效運作。

筆者將重新檢討 1993 年國民黨選舉機器動員的過程。雖然,該次選舉被許多當事人認為是國民黨最成功的一次選舉動員,但筆者發現該次選舉中也出現了許多選舉動員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樁腳是相對稀少的資源、樁腳是否適任、派系主義、侍從網絡的重疊性丶派系領導者和椿腳會吃錢、不易找到適當選舉動員操盤者、買票效果的有限性。在該次選舉中,高達 45%的選民拿了買票錢,卻沒有投票給國民黨候選人。

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 「 表面」上(或書面)國民黨動員了許多樁腳,但因爲在不買票的情況下, 「 名單」上的樁腳並不一定認為自己是樁腳,即使這些人認爲自己是樁腳,也不知該向哪些特定選民拉票。同時,在沒買票的清況下,國民黨的輔選幹部也無法瞭解和監督樁腳是否確實動員。簡而言之,沒有買票,國民黨的椿腳 根本不知道如何爲其候選人動員。

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

在台灣的戰後政治發展史中,國民黨是一外來政權,其過去和台灣社會没有任何關連。由台灣地方政治菁英所組成的地方派系,在國民黨的統治政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匿民黨給予這些地方派系各種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及特權。而地方派系則在各項選舉中替國民黨動員選票,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在選舉中,地方派系最常用的選舉 動員手段,就是買票。

本論文主要的目的是要瞭解國民黨候選人的買票機器如何建立與運作。資料來源來自筆者兩個月的參與觀察,以及對國民黨候選人不同層級的輔選幹部所做的深度訪談。本文指出,各鄉鎮的地方政治勢力影響著選舉動員與 買票作業組織的安排。在大部份鄉鎮,受限於敵對地方派系的因素,大多有兩個動員系統。而在没有地方派系的鄉,則面臨如何動員龐大樁腳組織的難題。在少數鄉鎮,國民黨由於無法動員到地方派系或動員系統的支持,而被迫由鄉黨部負貴椿腳動員和買票作業。同時,即使在大規模的買票過程中,買票仍是一猜心安排的計畫。而社會關係的動員,不僅確保了買票過程中的安全性及隱密性,同 時更重要的,達到動員選民的目的。本論文同時發現,買票的比例高達 67%, 遠超出由問卷硏究所得到的 25-30%的買票比例。

Subscribe to RSS - 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