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選舉

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

民國八十三年年底舉行之第一屆省市長選舉,是台灣實施地方自治以來層級最高的地方行政首長選舉,更是牽動隔年第三屆立委選舉與八十六年總統選舉的重要指標,其歷史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由選民的人口結構與以往的投票記錄來看,台北市被視為在野黨最有可能執政的區域,但依往年投票記錄看來,在野黨從未贏得相對多數的政黨支持,因此本次選舉在野黨籍候選人的獲勝,甚難歸諸於政黨支持的增加。另一方面,兩位在野黨的市長候選人均為高知名度立法委員,挑戰首次接受民意洗禮的現任市長,更加升高選戰激烈程度,成為媒體報導關注的重心。本文假設決定此次市長選舉勝負之主因並非選民政黨認同轉移或增加,而是候選人因素影響的結杲。本文認為,選民在此次市長選舉中並未大幅改變其政黨認同,但三位候選人評價之差異超越政黨認同,成為影響本次選舉之最重要因素。

本文採用台大政治體系與變遷硏究小組於一九九五年寒假所進行的實證研究資料,分析選民對候選人特質的認知程度、給予各候選人的相對評價、影響候選人評價的因素以及其與投票決定的關係。結果發現有八成以上的選民,可以認知到三位候選人之特質並給予評價,且候選人評價超越政黨認同,成為決定本次市長選舉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除此之外,選民對候選人特質評比能力愈高,候選人評價對投票決定的解釋力也愈高,顯示選民心目中候選人評價圖象愈清晰,對投票決定的影響亦愈大。

Subscribe to RSS - 市長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