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週期

1999年歐洲議會選舉之經驗觀察與理論意涵

本文以1999年歐洲議會選舉(簡稱歐選)之實證資料檢證相關的選舉理論。過去歐洲議會選舉通常被視為次級選舉。1999年歐選大致符合次級選舉之總體特徵,即低投票率、執政黨普遍挫敗及小黨有所斬獲,和歐選在大選週期所在位置會影響執政黨得票多寡等三大指標。然而「歐洲民壓」資料卻無法證實次級選舉之個體假設,即選民因認知歐選較不重要,故不去投票。實際上選民資訊不足,也不了瞭歐洲議會與各國國會之權力孰輕孰重,因此無法判斷歐選之重要性為何。倒是1999年歐選卻傳出各國政黨動員不力和媒體曝光不足的事證,因而指向次級選舉理論的「政黨動員」之個體假設。此外1999年歐選乃歐盟會員國首次統一採取某種型態的比例代表制。其中英國一改單一選區制,採用「封閉式區域比例代表制」。從英國的資料,筆者發現選區大小的確影響政黨得票分布。如Rae所預料,選區越大,則小黨獲得席次越多。但是選區若有強大的地域性政黨,則Rae的假設不成立。不過工黨在1999年歐選的全面潰敗卻不能完全歸咎於選舉制度的改變。筆者發現區域比例代表制雖不再給予工黨「席次紅利」,但至少保住其戰果。最後,筆者亦以證據駁斥坊間盛傳的歐元走勢與歐選結果之關聯性。

Subscribe to RSS - 選舉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