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

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

這篇文章分析台灣的選舉競爭如何帶動政黨體系的變遷,進而影響民主的發展。在過去十年,台灣差不多每一年都舉行重要的選舉;台灣的民主化,可以說是一種選舉帶動的民主化 (election-driven democratization)。選舉的開放,一方面提供政治賽英一個體制內的管道來組織和動員群眾,另一方面,群眾的社會屬性也透過還舉過程在形塑政治菁英的認知、計算和行動。換句話說,經由選舉的作用,台灣的菁英政治與群眾政治才在制度上連結起來,二者交互影響台灣的政黨體系變遷與民主發展。本文第一節介紹台灣政黨體系的構造,指出一個溫和的多黨制已經在選舉中形成,而主要政策的支持者各自具有不同的政治社會屬性,第二節探討形塑台灣政黨體系的因素,包括既存的社會分歧、選擧制度以及政治菁英的動員策略。第三節分析台灣政黨體系的運作實況,尤其是各黨派在立法過程中的結盟與競爭,以及主要政黨在一般選民認知中的形象。結論探討這個新的政黨體系對台灣民主發展的可能影響。

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

1980年代末期開始的民主化,是台灣當代政治發展最重要的現象。由於民主體制對政治生活的巨大影響,對民主化現象的解釋和分析在過去三十年間,成為美國政治學中最受重視的研究主題之一。本文指出:不論是美國或台灣本地學者對台灣民主化的解釋,在基本取向上,受到美國政治學者過度的影響;而在歷史真實的呈現上,則過度誇張了獨裁者蔣經國對台灣民主的貢獻。以上兩種論點都忽視了群眾及反對運動的參與者,其價值理念和行動對台灣民主化的重要貢獻。

本文同時也檢討當代美國政治學主流對人的政治行為的基本假設-「理性選擇模型」。該模型假設,人類政治行為最重要的動力是理性的利益考慮。此種假設忽視了,價值和理念在人類的政治行為中的重要角色。本文指出,源自群眾和民主運動參與者的價值理念和行動,是台灣民主化最重要的動力。在民主運動於美麗島事件中受獨裁政權嚴厲壓制之後,一般群眾和運動參與者對價值理念和行動的堅持,終於排除了獨裁政權再度訴諸武力的選擇。當武力壓制的選項被排除,唯一的選擇就是民主妥協。這種以價值理念為基礎的政治行動,是台灣民主化最重要的動力;然而卻是最被忽視、最少被研究的現象。

Subscribe to RSS - 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