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位置測量

台灣政黨的政策位置:非介入式與介入式測量的比較研究

政黨位置的測量雖然只是單一變數的測量,但仍然屬於理論導向的經驗研究。本文首先簡要說明研究途徑與理論如何影響變數選擇與測量的方法。接著分別討論以政見研究小組的內容分析法為主的非介入式測量,與專家調查、候選人調查、抽樣調查等三種介入式測量的方法及其優缺點。第三部份使用以顯著性理論為基礎所發展的內容分析法,以政黨政見與選舉公報為文本來測量台灣主要政黨與派系在統獨立場、左右議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三個政策空間上的位置。另外輔以專家調查與抽樣調查資料,除了呈現不同測量方式的結果外,也比較內容分析法與專家調查的結果,以信度檢驗來作為推測內容分析是否具有效度的基礎。結果顯示,以政黨政見與選舉公報為文本的內容分析所呈現的政黨相對位置也沒有重大差異。因此,從理論基礎、公開可複製的科學流程、到信度與效度檢驗,都顯示政見研究小組的內容分析法是有效的測量方式。

中央與地方分立政府的形成:一個空間理論的觀點

「分立政府」不僅是越來越常發生的政治現象,也是近十年來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在同時舉行的選舉中是否產生分立政府,取決於有多少選民分裂投票。因此,如何解釋分裂投票的發生就影響如何解讀分立政府的形成。如果分裂投票是一個「手段」,則分立政府就是選民有意促成的結果;如果分裂投票只是個「現象」,則分立政府就只是選民在不同選舉中偏好不同政黨的結果。

從「空間理論」的觀點來看,若政黨在同時舉行的兩項選舉中只有一個政策位置,則真誠投票與策略性投票僅能解釋部分的分裂投票。但當政黨應該有,而且事實上也有,兩個政策時,空間理論就能簡明地解釋分裂投票與分立政府的關係。分裂投票只是選民在不同的選舉中,分別選擇政策位置最接近政黨的現象;而分立政府也就只是在不同選舉中,位置最接近大多數選民的政黨有所不同而產生的結果。分裂投票只是個現象而非手段,也就不需要賦予分立政府太多諸如選民要讓政黨彼此制衡或追求中庸政策等的意涵。

Subscribe to RSS - 政黨位置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