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

目標國的全球化程度對經濟制裁結果的影響,1992∼2005

在武力使用較受限制的當代國際社會,經濟制裁便成為國家之間處理衝突議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在互賴程度較高的國家之間,彼此之間或至少其中一方將因為比對方有較低的敏感性與脆弱性而擁有制裁槓桿,而近年來全球化的進展更加深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賴關係,那麼,全球化對於經濟制裁的影響又是如何呢?本文的目的,即在於探究目標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這三個不同面向上的全球化程度,對於其在被單一國家威脅或是實際執行經濟制裁之後是否會讓步所產生的影響。根據相關文獻的建議,本文的論點預期,當目標國的「對外政治連結」程度愈高時,基於「目標國可能受到實質多邊制裁的程度愈低」、「目標國可能得到的外部支持程度愈高」、「目標國與發起國之間的敵意程度愈高的可能性愈大」以及「政治因素的影響方向較為穩定」等四大理由,因此在發起國對目標國發出制裁威脅或者是實際執行經濟制裁的時候,目標國的對外「政治連結」程度愈高,則其做出讓步的機率將會愈低。且因為這四大理由並未能在目標國的對外「經濟連結」關係和對外「社會連結」關係中穩定出現,因此目標國的對外「經濟連結」程度和對外「社會連結」程度對其做出讓步的機率並沒有顯著的影響。本文以後冷戰時期全球的經濟制裁事件為樣本,從 1992∼2005 年這一段期間的經驗證據支持了本文的論點。本文的發現對於目前的兩岸關係也具有重要的啟示。

依違於大我、小我之間:解讀臺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心理糾結

人類的政治生活中,經常面臨「群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難以兩全的情況,面對這樣的兩難,當事人將如何抉擇?這涉及政治生活的本質,我們也希望瞭解臺灣民眾的傾向。有鑑於此,本研究乃針對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的糾結,透過 2008 年又一波經貿開放前後所進行的三次平行民調,觀察他們如何在兩難間取捨。我們的研究顯示,臺灣民眾對經貿開放的立場,既受其所認知的整體利害,也為其所認定的個人得失所左右。兩者若有所衝突,民眾一般無所適從。但因此而有所糾結的民眾,則往往更在意整體利害:民眾認知兩岸開放若對臺灣有害,即支持緊縮;反之,則傾向贊成開放。

來臺陸生的政治態度與臺灣主權接受程度

因兩岸關係核心問題在主權爭議,故本文以在臺短期研修的大陸學生為對象,以問卷調查法分析政治態度對臺灣主權接受程度之影響。本研究發現:來臺陸生對臺灣主權之接受程度整體偏低,平均值僅1.63。影響陸生臺灣主權接受程度的因素中,以對臺灣政府喜愛程度、外在政治效能感與政治信任感最為重要。根據本文研究發現,為維護臺灣主權,就不該拒絕陸生來臺就學,反而應該招收更多陸生。不過,應有相關配套措施,以提升其對臺灣政府的喜好程度、降低其外在政治效能感及對中國大陸政府的政治信任感。

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

本研究主要聚焦者,在針對目前最廣為接受的「統獨偏好六分類測量」中,每每超過六成民眾所偏好的「維持現狀」選項。作者試圖納入吳乃德所發展的「現實條件」,就傾向「維持現狀」者進行分解,析離其中「務實考量」的成份,根據其終極價值,建構一個基於「純粹理念」的統獨度量,並據此觀察台灣民眾的立場分佈。根據作者看法,統獨抉擇的分歧不只在趨統、趨獨的方向立場上,同時也反映為是否具有「務實轉圜」的強度層面。基於上述認識,作者進一步探討不同身份特徵的台灣民眾,各基於何種考量,捨棄其統獨理念,轉趨於務實選項?基於上述目的,本文分為下列五個部分。接續的第二節,將探討「統獨抉擇」的本質以及統獨度量的爭議。第三節將介紹本文邏輯,並據此發展出一個純粹基於「理念」的度量架構,再根據新度量來觀察台灣民眾「統獨理念」的分佈。緊隨其後的第四節,則將進一步分析台灣民眾傾向務實的緣由,並據此提出「戰爭風險」與「磨合成本」兩類考量,並各就台灣不同身份特徵的民眾,分析其轉趨務實選項的可能。最後的結論中,作者除總括本研究發現外,並期待學界針對「理念」與「務實」兩者的結構與動態進行研究,藉由其變化軌跡,蠡測兩岸的未來。

制度環境與協會效能:大陸台商協會的個案研究

組織研究之中,論及組織-環境關係者頗眾,但政治、社會領域所特別關注的自發協會,相關研究卻十分有限,中文論著尤其罕見。有鑒於此,作者乃以中國大陸的台商協會為案例,通過組織經濟學角度,結合社會資本、政治資本、專享福利等組織分析框架,說明自發協會所運作的制度環境,將如何影響其組織效能。具體而言,根據作者調查發現,處於中國大陸的制度環境中,上有強勢的國家機器,下有有力的社會網絡,協會規則又無法提供會員「專享福利」,台商協會的組織效能因而深受侷限。此項研究的經驗資料,來自兩位作者於2004到2007連續四年,在對岸四個城市台商社群的田野調查所得。

經貿躍進,政治將持?─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貿交往,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急遽成長。直到一九九五年十月,香港/中國已經成爲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同時,中國也是接受台灣在海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經貿依存的關係,使兩岸的政治互動産生了一個結構性的變化。中台之間,原本已經存在著政治敵對和領土主權的爭執;今天,由於北京政府明白地將兩岸的經貿連繫,當作統一台灣的手段,更使許多人感覺到這種經濟依存關係的危險性。

本文從兩岸之間業已形成的經貿網絡爲分析起點,説明十幾年來中台關係的發展趨勢,提出一個挑戰「經貿依存危險諭」的論證與預測:以中台之間的政治敵對爲既與 的條件,到目前爲止的兩岸經貿發展,對台灣而言,仍然是正面且有利的。在中短期內,中國不大可能發動對台戰爭,來解決兩岸的政治爭端。北京也很難成功地運用「經貿戰爭」,遂行其政治目標。

Subscribe to RSS - 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