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裁

目標國的全球化程度對經濟制裁結果的影響,1992∼2005

在武力使用較受限制的當代國際社會,經濟制裁便成為國家之間處理衝突議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在互賴程度較高的國家之間,彼此之間或至少其中一方將因為比對方有較低的敏感性與脆弱性而擁有制裁槓桿,而近年來全球化的進展更加深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賴關係,那麼,全球化對於經濟制裁的影響又是如何呢?本文的目的,即在於探究目標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這三個不同面向上的全球化程度,對於其在被單一國家威脅或是實際執行經濟制裁之後是否會讓步所產生的影響。根據相關文獻的建議,本文的論點預期,當目標國的「對外政治連結」程度愈高時,基於「目標國可能受到實質多邊制裁的程度愈低」、「目標國可能得到的外部支持程度愈高」、「目標國與發起國之間的敵意程度愈高的可能性愈大」以及「政治因素的影響方向較為穩定」等四大理由,因此在發起國對目標國發出制裁威脅或者是實際執行經濟制裁的時候,目標國的對外「政治連結」程度愈高,則其做出讓步的機率將會愈低。且因為這四大理由並未能在目標國的對外「經濟連結」關係和對外「社會連結」關係中穩定出現,因此目標國的對外「經濟連結」程度和對外「社會連結」程度對其做出讓步的機率並沒有顯著的影響。本文以後冷戰時期全球的經濟制裁事件為樣本,從 1992∼2005 年這一段期間的經驗證據支持了本文的論點。本文的發現對於目前的兩岸關係也具有重要的啟示。

經貿躍進,政治將持?─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貿交往,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急遽成長。直到一九九五年十月,香港/中國已經成爲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同時,中國也是接受台灣在海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經貿依存的關係,使兩岸的政治互動産生了一個結構性的變化。中台之間,原本已經存在著政治敵對和領土主權的爭執;今天,由於北京政府明白地將兩岸的經貿連繫,當作統一台灣的手段,更使許多人感覺到這種經濟依存關係的危險性。

本文從兩岸之間業已形成的經貿網絡爲分析起點,説明十幾年來中台關係的發展趨勢,提出一個挑戰「經貿依存危險諭」的論證與預測:以中台之間的政治敵對爲既與 的條件,到目前爲止的兩岸經貿發展,對台灣而言,仍然是正面且有利的。在中短期內,中國不大可能發動對台戰爭,來解決兩岸的政治爭端。北京也很難成功地運用「經貿戰爭」,遂行其政治目標。

Subscribe to RSS - 經濟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