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視域

台灣民主轉型前後對正當性的認知及其變遷:以龍應台作品中對「中國—台灣」之象徵形式的再現為例(1983-2006)

如何以正當性來解釋民主轉型及認同的變遷,又如何從體制與認同的變遷,來呈現正當性的動態?本文試圖以道德視域來回答這兩個問題。首先,道德視域將藉著對中國及台灣的想像來呈現,因為它們再現了「中國—台灣」之二元象徵形式的正當性。民主轉型與認同變遷所代表的是威權時期之「中國在上、台灣在下」的象徵形式,出現了翻轉,而兩個象徵的道德可欲性也同步消長。其次,可欲性的變化是由於評價中國及台灣時的道德視域不同所致。變化,是由於轉型前後─即威權晚期、民主轉型及民主鞏固等三個時期─「親近於中國」與「親近於台灣」兩個社會空間,對「中國—台灣」之象徵形式的競爭,而正當性的動態即可在競爭中掌握;最後,龍應台想像中國及台灣的方式,依序有改革、反思,及基進等不同風格。然而,風格不同,對自由的重視卻一樣。只是對自由的理解,是從強調政治自由的道德視域,逐漸向重視經濟自由的道德視域轉變。

Subscribe to RSS - 道德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