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體系

司法與公共支持:台灣民眾對於司法體系的比較評價

在民主體制中,政治機構能否得到「公共支持」(public support)是獲致「制度合法性」(institutional legitimacy)的重要基礎,而司法體系也不例外。本研究以「公共支持」觀點切入,探討台灣民眾對於司法體系的比較評價。作者擷取「2002年至2004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II):民國九十二年民主化與政治變遷民調案」資料,瞭解民眾對於法院和各類政治機構的信任程度,並且將司法評價區分為「法院信任」、「公正調查」、「公平審判」、「司法獨立」等四個面向,前三個面向使用「勝算對數模型」(logit models)、第四個面向採用「多項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進行檢證。分析結果顯示,相對於其他政治機構,民眾對於法院的信任程度甚高,將近七成民眾抱持肯定的態度。此外,相對而言,年齡、教育程度、政治知識、政治功效意識等變數,與「法院信任」、「公正調查」、「公平審判」等司法評價具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至於以往國內經驗研究證實的若干重要因素,諸如族群認同、統獨立場、政黨認同等,對於「司法獨立」(當前政府與蔣經國政府時期的比較平價)較具顯著影響。在結論中,本文認為司法體系應可成為研究台灣政治發展的另一重要領域。

政治因素對於賄選訴訟案件的可能影響:司法專業人士的觀點分析

在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過程,儘管司法體系扮演的角色益形重要,然而社會大眾對其信賴程度似乎仍有待提升,受到政治因素影響法官獨立審判的質疑更是時有所聞。舉例來說,對於台灣選舉買票風氣的問題,民間普遍認定的賄選訴訟印象,譬如「法院是國民黨開的」、「一審重判,二審減半,三審不算」、「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當選過關,落選被關」等,這些調侃性謔語對於司法公信具有相當的損傷。鑑此,作者檢視「政黨」、「司法程序」、「關係背景」、「當選與否」等因素,為何讓社會大眾產生「司法審判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的負面觀感,而且這些觀感是否成立?迥異於以往學術文獻著重實證量化分析,本文採取質性研究途徑,首先運用文獻分析,以備受社會關注的八件司法賄選審判為研究案例,蒐集賄選判決與新聞資料,探討法院審理令人產生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的可能原因。其次,透過深度訪談,瞭解八位司法專業人士(包括律師、法官、法學教授、資深司法記者)對於備受社會關注之賄選案件訴訟的觀點,以及對於民間普遍認定負面印象的評價。根據訪談結果初步推論,社會大眾認為賄選判決經常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的概括印象,乃與司法實際運作有所出入。在結論中,作者摘述本文要點,並詮釋研究意涵。

Subscribe to RSS - 司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