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治

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

在台灣的戰後政治發展史中,國民黨是一外來政權,其過去和台灣社會没有任何關連。由台灣地方政治菁英所組成的地方派系,在國民黨的統治政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匿民黨給予這些地方派系各種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及特權。而地方派系則在各項選舉中替國民黨動員選票,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在選舉中,地方派系最常用的選舉 動員手段,就是買票。

本論文主要的目的是要瞭解國民黨候選人的買票機器如何建立與運作。資料來源來自筆者兩個月的參與觀察,以及對國民黨候選人不同層級的輔選幹部所做的深度訪談。本文指出,各鄉鎮的地方政治勢力影響著選舉動員與 買票作業組織的安排。在大部份鄉鎮,受限於敵對地方派系的因素,大多有兩個動員系統。而在没有地方派系的鄉,則面臨如何動員龐大樁腳組織的難題。在少數鄉鎮,國民黨由於無法動員到地方派系或動員系統的支持,而被迫由鄉黨部負貴椿腳動員和買票作業。同時,即使在大規模的買票過程中,買票仍是一猜心安排的計畫。而社會關係的動員,不僅確保了買票過程中的安全性及隱密性,同 時更重要的,達到動員選民的目的。本論文同時發現,買票的比例高達 67%, 遠超出由問卷硏究所得到的 25-30%的買票比例。

台灣地方政治變遷初探:民國82年與90年地方菁英背景及觀點之比較

本文試圖探討自民國70年代中葉以降,台灣在政治上經歷的快速「民主化」變遷,在地方上的植基情形。主要問題有三:在這段時期,地方政治發生了什麼變遷?這些變遷意寓的是穩定還是不穩定的發展?最後,這些變遷是不是推向民主。本文運用杭亭頓的政治變遷理論與民主化的相關論述,及兩波地方菁英的實証調查資料(民82年及90年)來探討檢証上述問題。最後初步肯定台灣地方政治確實也發生相當的變遷,尤其在領導、政策、及團體的層面上,但在政治結構、及文化層面則相對變化幅度較小,速率較慢;這些現象基本符合杭亭頓所指涉的「穩定變遷」。而在整體變遷方向上,是顯現朝向「民主化」的。

Subscribe to RSS - 地方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