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

「愛努文化景觀」做為一種原住民族政策:批判政策研究的觀點

自 2007 年起,北海道平取町的「愛努傳統文化及近代開拓之沙流川流域文化景觀」(アイヌの伝統と近代開拓による沙流川流域の文化的景観,以下簡稱:「愛努文化景觀」)計畫,正式成為該國第三處「重要文化景觀」。此次獲選被認為是日本原住民族法制上的一大突破。有鑑於它的重要性,本研究擬在「批判政策研究」 (critical policy studies)的典範引導下,來對原住民族與文化景觀的交錯,予以政策導向(policy orientation)之分析。本文指出,文化景觀概念導入了「容許變化」的文化理解,促使愛努傳統能夠透過 「多文化層疊構造」與「文化重層概念」來進行理解,這也為日本的原住民族政策帶來了突破的契機。即便如此,「愛努文化景觀」 下的史觀解釋(近代開拓 vs.內國殖民)依然有著根本的歧異,致使歷史認識也發生劇烈的碰撞。其結果,便是「近代─愛努─史前─自然」之多重層疊的解釋,反倒使愛努史觀遭到了稀釋;同樣的, 文化景觀看似是在處理「『地』景」(“land”-scape),實際上卻是一種「不觸及土地」的討論。這也與當代原住民族以「土地」為核心的運動基礎,有著本質性的衝突。有鑑於此,本文指出如何在土地的討論上,強化主體意識,深化文化景觀的意涵,會是未來各項議題能否進一步開展的重點所在。

原住民族遺骨與文物返還的制度性反思:從「2017 年馬遠布農族遺骸爭議」 出發

原住民族遺骨與文物返還是近來國際原住民族運動與原住民族研究(indigenous studies)的一大熱點。而 2017 年發生的「馬遠布農族遺骸爭議」,恰恰標示出了本土返還議題的爭點所在。有鑑於此,本研究擬從馬遠事件出發,透過制度性的視角來對相關議題進行批判性的檢討。本文指出,所謂的「返還」不只是遺骨或文物物理上的移動與回歸;它所真正處理的其實是權利的重新定義與再探索,更是各關鍵利害關係人間(特別是政府、大學/博物館/研究機構、學術社群、原住民族等)的關係重構。有鑑於問題的複雜,本文提出:吾人應把馬遠一案視為通盤檢討類似案例的契機,透過權利論述與制度設計的雙管齊下,來促成遺骨與文物返還的終極解決。為此,作者指出政府宜展現面對過往黑暗歷史(dark history)的決心,並提供政策引導、經費支持、與法制規範,來協助返還的進程。唯有如此,先人的遺骨才能早日返家安息。

Subscribe to RSS - 原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