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黨的持續與變遷:理論與資料的對話

Volume: 

17

Number: 

2

Published date: 

十二月, 2013

Authors: 

吳重禮

Abstract: 

在政治發展的過程中,政黨的出現乃是促進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徵。民主政治強調責任政治,而責任政治則體現於政黨政治。依據民主國家運作的常軌,朝野政黨遵循公平的選舉規則與程序,訴諸黨綱政策立場,爭取多數選民的認同和支持,以獲得政權「正當性」(legitimacy),因此民主政治的實踐端賴於政黨政治能否實踐。對於政黨政治與民主政治的關係,Schattschneider(1942, 1)的觀點或許是最佳詮釋:「政黨創造了民主政治,現代的民主政治藉著政黨始可存在。⋯現代政治哲學最重要的區別,以及民主與獨裁之間的差異,可以根據政黨政治來加以判定。因此,政黨不僅是現代政府的附屬品;它們是現代政府的核心,而且在其間扮演著決定性和創造性的角色」。

在現代政治體系中,由於政黨履行甚為重要的功能,因此諸多學者投注精力於政黨議題的研究,迄今已累積甚為豐富的學術文獻。綜觀這些研究著作,依據 Key(1964, 180-82)和 Beck(1997, 9-13)的歸類,約可區分為三項研究領域,包括「政黨組織」(party organization)、「政黨與選民」(party-in-the-electorate),以及「政黨與政府」(party-ingovernment)。就研究脈絡而言,初期諸多學者以「政黨組織」為其研究主軸,若干著作具有高度研究啟發價值、影響後續研究深遠,儼然成為政治學研究的經典作品(諸如 Duverger 1963; Katz 1980; Ladd 1970; LaPalombara and Weiner 1966; Michels 1966; Panebiance 1982; Sartori 1976)。之後,1960 年代以來,隨著「行為學派」(behavioralism)、「制度研究」(institutionalism),以及「理性選擇途徑」(rational choice approach)的興起,「政黨與選民」和「政黨與政府」成為許多政黨學者關注的焦點;相較之下,自從 1980 年代以降,「政黨組織」反而較少受到關注,研究動力似乎呈現減緩趨勢,殊為可惜。

關於「政黨組織」研究議題,早在半世紀之前,Duverger(1963, xiii)就積極呼籲,政治學者應該建立起全面性和系統性分析,作為政黨研究的基礎與指引。當時,Duverger(1963, xiv)曾經樂觀地預期,「或許在 50 年之後,就有可能對於政黨的實際運作進行描述」,然而後續政黨研究並沒有達到Duverger 所期望的理論性發展。對此現象,Janda(1980, xi)認為,阻礙跨國政黨理論發展的主因,在於研究者無法廣泛地進行比較分析;其進一步指出,比較政治的主流觀點是相當保守的,大多採取「最相似體系設計」(the most similar systems design),亦即以往研究著重於相似政黨的比較,而非相異政黨的比較。況且,諸多比較政黨研究僅侷限於特定文化地理區域,而非跨區域的全球比較研究。無疑地,將比較分析的範圍擴及世界各個地理區,且具有代表性國家及其政黨,這對於發展比較政黨研究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