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搜尋
自 1990 年以來,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一直是研究台灣民眾選舉與投票行為的重要解釋變數。雖然多數學者已意識到統獨立場不全然等同於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政黨認同,但它們之間(不)重疊的程度尚未得到足夠的檢視與討論,不少報導與評論仍習慣將統獨立場解讀為國家認同。統獨光譜的測量題預設了統與獨的二元對立性及測量選項之間的連續性,由此將光譜的中段稱作「維持現狀」。本文使用質性與量化的途徑,嘗試探索統獨立場測量的效度:質性方法從概念的重疊性著手,分析2011 年一場焦點團體座談中不同政黨傾向受訪者在論述國號認同時,帶入統獨立場、民族認同與政黨認同的程度。量化途徑使用2020 年所收集的全國性電訪調查資料(N=1,190),以多重對應分析方法解析這些測量題之間的潛在關聯以及統獨測量題選項之間的連續性。使用這兩個途徑的觀察結果都指向:統獨立場並未充份對應國家、民族與政黨認同,...
本文從實際政治生活的一個永恆核心現象—爭奪、支配與侵犯—出發,提出一種「兩重人性論」,以此作為理論架構,將孔子政治思想呈現為對於前述現象的根本替代方案。此方案以人道(humanity)和文明(civility)作為政治生活的應然目的,並且以自尊、同情、意志、人道和文明的結合,作為實現此應然目的的實踐起點。孔子政治思想以仁為核心,但我們為何應當自願追求仁,學界卻很少提出具有理性說服力的解釋。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有必要對此問題作出回應。藉由前述理論架構,本文也對於此問題,提出了一個初步的解釋。
近幾年,全球自由民主似乎出現退潮,尤其是年輕世代對民主的支持度下降。在台灣是否也出現同樣的狀況?我們可看到「威權擴散」成為顯學,特別是在中國與美國進入戰略競爭關係之下,民主與獨裁之爭讓人們更為有感。本研究聚焦在台灣民眾的民主支持(是否認同民主政治絕對比獨裁體制還要好),尤其是檢視「中國因素」的影響力。我們想知道的是,以台灣在幾乎所有全球自由民主評比指標都名列前茅的狀況下來看,是否有辦法抵抗威權價值的擴散呢?本研究利用中國效應調查(2016)和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21)的資料來檢視民眾的民主支持態度。從2016 年的資料來看,本文發現中國因素確實顯著影響人們的政治態度,如果民眾對中國政府的評價較低、在兩岸關係當中較為注重台灣的主權安全,則會傾向支持民主體制比威權更好。而在2021 年的資料當中,本文發現中國因素的影響仍然顯著,尤其是對中國與對美國的評價。當人們對中國的評價愈高,...
本文探討國家的政體屬性如何影響其對相對國家間人權議題的評斷與批判。本文共同作者認為,在聯合國普遍定期審議制度下(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兩個民主國家由於制度相似且理念接近,通常對彼此的人權審議較為寬容,並且比較願意接受對方的人權改善建議。相對的,如果是兩個非民主國家,為要慮及國內政治的穩定,而會避免對另一非民主國家作出強烈指責。換言之,兩個相似政體中的審查國對被審查國的人權建議較為寬鬆,且被審查國較可能接受建議;反之,若審查國與被審查國非屬相似政體,由於群內群外認知的影響,審查國所作出之人權建議,將較為嚴厲且不易為被審查國所接受。本文嘗試指出,國家間政體相似與否係影響彼此人權議題互動的一個關鍵因素。
本研究利用各國貪腐控制的差異來解釋疫苗施打進展的跨國差異性,並假設在控制與疫苗施打有關的其他重要因素的情況下,貪腐控制程度較佳的國家,在施打疫苗比率方面的表現也會較好。其次,從過去的研究發現非洲地區的國家普遍施打的表現較差,形成一種疫苗施打表現的空間群聚現象,也就是說非洲地區與其他國家的施打表現明顯有差異,產生在空間上可能的異質情形。因此本研究利用跨國的資料,透過傳統迴歸與地理加權迴歸檢驗各國貪腐控制程度與疫苗覆蓋率之間的關係。經過結果分析之後,本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貪腐控制程度確實會正向的影響其施打COVID-19 疫苗的表現,清廉程度越高的國家,其疫苗覆蓋率的表現也會較佳。在空間異質現象的發現上,則發現非洲地區在貪腐控制與疫苗覆蓋表現的關係程度最強。
網路傳播的政治動員效果是近年來廣受矚目的政治現象,由於網路使用的便利性,投入政治活動的參與者是否會傾向在網路上散布更多相關的政治訊息?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研究聚焦於網路同溫層、政治參與的互動,探討兩者是單向的因果關係?或者也可能存在雙向的互為因果關係?本文提出四個研究假設:(一)網路同溫層有助於提升競選活動參與;(二)網路同溫層有助於提升投票參與;(三)競選活動參與會強化參與者網路同溫層的傾向;(四)投票參與不會強化參與者網路同溫層的傾向。透過分析 2024 台灣總統選舉期間兩波電話訪問所蒐集的定群追蹤資料,本文提出的四個研究假設均獲得證實。
本文試圖探討習近平執政之下,中央政府即使採取高度集權體制,但地方政府仍能藉由參與政策運作過程並影響政策成果。本文以「專精特新」小巨人產業政策為例,視各省市為利益團體競爭政策資源分配,藉以凸顯央地的碎裂式威權主義關係。研究策略係以 2019 ∼ 2022 年間中國 31 個省市為研究觀察樣本,結合運用 EBA(極端界限分析)與迴歸模型,量化探索這段期間各省市獲選小巨人企業數量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實證發現,各省市獲取專精特新政策資源與執行力道,主要取決於該地方的區域創新資源與能量、產業群聚規模效益,以及區域市場化進程等因素。此同時印證碎裂式威權主義下,產業政策不但愈往優勢區域集中,且漸朝既有區域優勢領域發展,亦未必與中央政策企圖填補產業鏈缺口,進而追求供應鏈自主之目標一致。
2020 年中國政府推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產業政策。不同於以往的產業政策,該一中國產業政策下的企業群體中出現大量的新面孔:高科技私有企業(以下簡稱:私企)。本文採取制度變遷的理論分析途徑,探究為何在國家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產業政策中會有高比例的私企出現。本文主張該變化源於中國產業體系長期性漸進變遷。中國產業政策體系同時面臨內在與外在的衝擊,高科技私企應對這兩種衝擊的能力皆優於國有企業(以下簡稱:國企),因此在中美競爭白熱化後所推出的新基建產業政策中脫穎而出。詳言之,中國自 2005 年起持續推出並強化科技創新的產業政策,透過最近一次的政策調整將市場化機制與扶持資源分配相結合,高科技私企對於政策扶持資源的競爭力日益增強。同時在國際場域中,高科技私企強化中國政府應對中美競爭長期化的能力。兩個趨勢皆提升高科技私企在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政經體制下的重要性,...
政黨標籤對選舉的重要性無須多言,然而晚近個人化政治(personalized politics)影響甚鉅,就連最為基層的村里長選戰也出現去政黨標籤化現象,這對選舉結果造成何種影響?本文從反政黨情緒與負面黨性等文獻出發,結合公民-政治家連結(citizenpolitician linkages)理論視角,針對政黨標籤的負面效果及政黨間的異質性提出假設。就實證策略言,本研究透過 2010 ∼ 2022 年間全國共四次村里長選舉之資料,分析(去)標籤化的逐年情形,並發現「去標籤化」候選人當中有較多非現任者,其所在村里之人口密度、教育程度與所得也較低。為評估(去)標籤化對選舉結果之因果效應,研究設計採取傾向分數配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加上二維固定效果模型(two-way fixed effects model);本文發現「民進黨標籤化」減少得票率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