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

偏鄉社群共善的建構條件:柬埔寨村落居民對生態環境危機的回應分析

本研究基於社群主義的觀點,透過柬埔寨兩處偏鄉村落的深度訪談、田野觀察,再輔以文件資料分析,檢視偏鄉公民社會的樣態,並從兩村異同處,剖析阻礙共善建構的因素,藉此了解何以在社群主義價值普及的社會裡,村民面對威脅生計的生態環境危機無法觸發共善行動。研究結果顯示,兩村面對環境危機之所以皆無積極作為,原因在於低教育水準與低所得使村民低估自己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能性,以及赤柬時期對整體社會帶來的集體創傷尚未修復,導致人際信任程度仍不足以支撐成本較高且回饋不確定的共善行動。而從兩村在社群意識上的差異比較,則可看出所得水準、村落型態、與非政府組織提供協助的類型,是導致差異的主要原因。

褐地重建正義解析

褐地重建是矯正環境不正義的首要任務,但褐地重建過程卻可能重蹈不正義的覆轍,當環境正義逐漸成為顯學時,褐地重建正義卻鮮少受到關注,似乎污染地一旦得以重建就代表正義的來臨,殊不知褐地重建本身也會涉及不正義的問題。因此,本文聚焦於褐地重建過程中可能觸及的正義議題,首先探索主要的正義觀在褐地重建實務上的應用及其問題,其次檢閱褐地重建正義之相關文獻,從中爬梳先行研究所呈現的正義圖像。本文追溯幾位影響政治哲學發展甚巨之思想家─邊沁、諾奇克、康德、與羅爾斯的核心論述所發展而成的正義概念,並基此分析褐地重建正義相關文獻,發現效益主義與自由市場導向的文獻,大都從效率的觀點主張褐地重建中必須存在的妥協,例如為了吸引土地開發商的投資而降低污染整治標準等。至於強調自由與為底層爭取平等的文獻,對褐地實務的觀察則在於褐地重建的機會與品質是否因褐地社區的種族特性與社經層級而有所不同,以及褐地居民是否實質享受到褐地重建的利益與參與重建過程的機會。本文於結論部分除了總結相關文獻在褐地重建正義的思考盲點以外,也試圖將褐地重建正義融入我國,討論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中,褐地重建正義的應然圖像。

訂閱 RSS - 環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