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選舉

經濟投票與總統選舉:效度與內生問題的分析

透過分析 1996 年至 2008 年四次總統大選的面訪資料,本文檢視面訪中的回溯與前瞻經濟評估題組,是否適合用以推論經濟投票的存在。研究指出,回溯性與前瞻性社會經濟評估兩道題目,設定了一個詢問的時段,若在選後新政府上台後進行面訪,在概念上會產生效度的問題,特別是回溯性社會經濟評估,變成是對前後任政府施政的比較,問題較為嚴重。另外在實質的回答上,因為訪問時已經知道當選者是誰,選民的回答可能會受到政黨偏好或候選人偏好的影響,產生了內生的問題,產生因果方向的不確定性。與此相對,候選人經濟處理能力這一題,並不像回溯或前瞻社會經濟評估在題目上設定一個詢問的時段,所以不會出現回溯社會經濟評因為選後面訪,產生的效度問題。不過這個變項還是可能會內生的問題,在沒有更多資訊的情況下,文中建議至少要在模型中控制住政黨認同與候選人形象,這樣做可以控制這兩個變項對投票選擇與經濟評估的影響,以釐清經濟評估對投票的影響。

報紙議題、事件與民意的流動:以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

本研究關注的焦點在於議題的變動如何影響候選人媒體形象,以及是否候選人的媒體形象會造成其支持度變化。分析結果顯示,「興票案」對於宋楚瑜的媒體形象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但「兩岸關係」對於陳水扁及連戰媒體形象的影響為負面,「李遠哲效應」為正面影響。另一方面,發現連戰及宋楚瑜的民調支持度受到自己及其他候選人媒體形象的影響,而陳水扁的支持度則不受到候選人媒體形象的影響,顯然陳水扁的支持者是較不受到媒體影響的。

訂閱 RSS - 總統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