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認同

老台灣人 vs 新台灣人: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

本研究主要探討老台灣人和新台灣人,在台灣人認同構內涵上的世代差異。具體而言,我們嘗試在省籍、歷史記憶、台灣共同體意識、及國家未來想像等認同的構成元素中,尋找不同世代之間的系統性差異。藉由分析 2013 年「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六期四次:國家認同組」的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年輕世代民眾相對更傾向以台灣人來稱呼自己。此外,在「省籍背景」、「二二八事件重要性」、「台灣主體意識」和「統獨態度」上,年長世代和年輕世代民眾認同的構成基礎確實呈現差異。在 40 歲以上年長世代的民眾身上,影響其台灣人認同的因素主要偏重省籍、二二八歷史記憶,和支持台灣獨立。然而,對於年輕民眾而言,其台灣人認同中,省籍、歷史悲情和台灣獨立等元素的重要性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在成員上以台灣住民為基礎,在情感上以台灣成就為榮,在政治上以台澎金馬為疆界的認同基礎。相較於過去的研究,本文最主要的貢獻與進展,在於用比較「世代差異」的分析策略,有系統地簡化了台灣人認同概念意涵的多樣性。在調查訪問資料有限的情況下,本文建議後續研究可以民主化前後的世代為切點,來區分受訪者回答台灣人認同背後的不同意涵。

政黨競爭與台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間的聯結

本文重新探索族群認同、國家認同與政黨認同,並思考兩個主要的問題:一、何以自李登輝主政時期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開始有劇烈變化?二、何以多數民眾在族群上認同台灣人並於統獨上傾向維持現狀的情形下,政黨間在選舉競爭時卻產生激烈的衝突?為回答上述問題,筆者同時從政治社會學理論與歷史的角度出發,認為在政治人物以極大化個人政治利益為目標的操作下,國家認同問題與族群問題並非如以往學者所假設的呈現高度相關,而是在政黨競爭下藉由政黨認同而形成的間接聯結。筆者進一步從政治競爭的角度出發,認為由於政黨以勝選為前提而調整意識型態並運用負面競選策略,使得社會上的族群與國家認同雖然一片和諧,但是在政治競爭層面上卻造成衝突。我們利用結構方程式模型結合調查研究資料驗證上述假設。分析結果發現在控制政黨認同下,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間因果關係並不顯著。進一步將三項認同的延續性納入考量後,我們發現選民統獨立場僅與其認同泛綠與否間具有因果關係,而族群立場僅與其認同泛藍與否間具有因果關係。

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

民族主義是近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在現階段台灣的政治發展中,國家認同的分歧是最顯著的政治衝突和社會分歧。國家認同和民族主義一直是社會科學中的重要研究領域。近幾年世界許多地區發生的國家認同和民族主義的衝突,更引起學者對民族主義現象奠大的關注。
在民族主義的研究中,族群一直被視爲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基礎。近代的國家認同主要是以對族群歷史和文化的感情認同,所形成的民族認同爲基礎。對己群的認 同,必然和他群劃分界限。因此民族認同一直被視爲和以普遍性原則爲基礎的自由主義,屬於不同的意識形態醃疇,它們有時甚至是互相衝突的。最近有 一 些學者試圖論證,感情認同的民族主義和理性的自由主義「在思想層次上」不但不相衝突,甚至是可以共容的。

本研究以實證的訪問調查資料爲基礎,它發現:在「現實層次上」(至少在台灣),自由主義理念和台灣民 族認同在一 般民衆身上是互相結合的。 一 方面,正如其他近代的民族主義運動一樣,台灣民族主義和感情的族群認同高度相關。可是另一方面,它也和理性的自由主義所延伸的分離主義高度相關。自由主義式的分離主義和族群認同,兩者獨立地對台灣民族主義發揮影響力。更仔細的統計分析同時發現,理性的自由主義對台灣民族主義態度的影響幅度,甚至超越了感情的族群認同。

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

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認同之爭,是當前台灣政治上最根本且牽連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問题。但迄今爲止,有關這問題的有系統調查研究可以說是方興未艾。本文嘗試從政治心理學途徑,尤其是群體認同與意識,去解析這個現象。五组相關連的問題構成本文的中心問題。第一,台灣當前民族認同的現况爲何?有多少人是台灣認同者?有多少人是中國認同者?又有多少人自認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第二 ,關於民族認同的模式,誰認同台灣人?誰認同中國人?誰自認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第三,不同民族認同者對國民黨與民進霧的認知與評價是什麼?第四,不同民族認同者的的選舉議題立場和意識形態傾向為何?最後,民族認同作為一個解釋特定政治態度與行為的變數,它和其他重要解釋變數的相對影響力為何?

訂閱 RSS - 族群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