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認同

不連續的光譜:統獨立場測量效度的再檢視

自 1990 年以來,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一直是研究台灣民眾選舉與投票行為的重要解釋變數。雖然多數學者已意識到統獨立場不全然等同於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政黨認同,但它們之間(不)重疊的程度尚未得到足夠的檢視與討論,不少報導與評論仍習慣將統獨立場解讀為國家認同。統獨光譜的測量題預設了統與獨的二元對立性及測量選項之間的連續性,由此將光譜的中段稱作「維持現狀」。本文使用質性與量化的途徑,嘗試探索統獨立場測量的效度:質性方法從概念的重疊性著手,分析2011 年一場焦點團體座談中不同政黨傾向受訪者在論述國號認同時,帶入統獨立場、民族認同與政黨認同的程度。量化途徑使用2020 年所收集的全國性電訪調查資料(N=1,190),以多重對應分析方法解析這些測量題之間的潛在關聯以及統獨測量題選項之間的連續性。使用這兩個途徑的觀察結果都指向:統獨立場並未充份對應國家、民族與政黨認同,且其選項之間無明確的內在連結。這個「不連續光譜」的發現延續了學界過往對此議題的反思,並進一步提供國家認同研究者更多想像。

老台灣人 vs 新台灣人: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

本研究主要探討老台灣人和新台灣人,在台灣人認同構內涵上的世代差異。具體而言,我們嘗試在省籍、歷史記憶、台灣共同體意識、及國家未來想像等認同的構成元素中,尋找不同世代之間的系統性差異。藉由分析 2013 年「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六期四次:國家認同組」的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年輕世代民眾相對更傾向以台灣人來稱呼自己。此外,在「省籍背景」、「二二八事件重要性」、「台灣主體意識」和「統獨態度」上,年長世代和年輕世代民眾認同的構成基礎確實呈現差異。在 40 歲以上年長世代的民眾身上,影響其台灣人認同的因素主要偏重省籍、二二八歷史記憶,和支持台灣獨立。然而,對於年輕民眾而言,其台灣人認同中,省籍、歷史悲情和台灣獨立等元素的重要性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在成員上以台灣住民為基礎,在情感上以台灣成就為榮,在政治上以台澎金馬為疆界的認同基礎。相較於過去的研究,本文最主要的貢獻與進展,在於用比較「世代差異」的分析策略,有系統地簡化了台灣人認同概念意涵的多樣性。在調查訪問資料有限的情況下,本文建議後續研究可以民主化前後的世代為切點,來區分受訪者回答台灣人認同背後的不同意涵。

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

過去幾次對台灣民眾的訪問調查研究發現: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在過去十年間,歷經大幅度的變動:中國民族認同的穩定衰退、無特定認同的「現實主義」者持續成長、以及台灣民族認同的勃興和歸於穩定。本文以一個追蹤訪問調查(1998/8—2000/12)的資料為基礎,除了指出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非常不穩定之外,同時也以實證資料評估「族群文化認同」和「物質利益考量」這兩個因素,對台灣民族認同態度之變動的影響。理性的「物質利益考慮」和「感情的歸屬」,是解釋認同本質的兩個對立理論。對「台灣人」和「台灣文化歷史」的宣揚,是興起中台灣民族主義運動的主要基礎之一。可是台灣民族主義運動同時也面對一個非常不利的局勢:中國軍事強權的威脅和中國經濟市場的吸引力。「中國因素」和「台灣文化族群認同」這兩個方向相反的力量,對台灣民族主義者有何影響?在台灣民眾的認同中,麵包和愛情各發揮何種影響力?這是本文的主要問題意識。研究的初步發現是:就我們所研究的時間點而言,感情性認同吸引力似乎大於物質利益的拉力。

訂閱 RSS - 民族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