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正義

褐地重建正義解析

褐地重建是矯正環境不正義的首要任務,但褐地重建過程卻可能重蹈不正義的覆轍,當環境正義逐漸成為顯學時,褐地重建正義卻鮮少受到關注,似乎污染地一旦得以重建就代表正義的來臨,殊不知褐地重建本身也會涉及不正義的問題。因此,本文聚焦於褐地重建過程中可能觸及的正義議題,首先探索主要的正義觀在褐地重建實務上的應用及其問題,其次檢閱褐地重建正義之相關文獻,從中爬梳先行研究所呈現的正義圖像。本文追溯幾位影響政治哲學發展甚巨之思想家─邊沁、諾奇克、康德、與羅爾斯的核心論述所發展而成的正義概念,並基此分析褐地重建正義相關文獻,發現效益主義與自由市場導向的文獻,大都從效率的觀點主張褐地重建中必須存在的妥協,例如為了吸引土地開發商的投資而降低污染整治標準等。至於強調自由與為底層爭取平等的文獻,對褐地實務的觀察則在於褐地重建的機會與品質是否因褐地社區的種族特性與社經層級而有所不同,以及褐地居民是否實質享受到褐地重建的利益與參與重建過程的機會。本文於結論部分除了總結相關文獻在褐地重建正義的思考盲點以外,也試圖將褐地重建正義融入我國,討論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中,褐地重建正義的應然圖像。

從環境正義觀點探討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計畫

本研究從環境正義觀點檢視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計畫,探究水資源利益與環境風險分配的不公平、缺乏差異肯認與居民被排除在決策程序之間的交織影響。個案呈現不同專業社群之間多元的知識宣稱、在地知識與專家知識之間的衝突。官方將越域引水工程框架為南部區域供水與經濟發展議題,地方團體則質疑工程所牽涉龐大的土石利益、專家在水資源開發思維之侷限性,以及地方原住民不成比例地承擔環境風險。引水工程同時凸顯缺乏對「人」與「地方」適切肯認的問題。原住民部落所具特殊象徵意義與無形的文化資產被排除在環評報告之外,且決策過程欠缺充分告知同意和實質參與。越域引水工程具有高度爭議性與不確定性,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具有難以預測性與不可回復性,無法僅仰賴專家與技術官僚,必須肯認文化與地方差異並納入常民知識於知識生產與決策過程。本文主張水資源政策規劃應即早擴大社會參與並納入公眾審議的精神,透過跨文化與跨學科領域間持續的對話尋求共識,以及公民社會行動聯盟帶來轉變。

台灣民眾與政府的環境正義認知:以高高屏三縣市傳染病防治認知為例

各國推動永續發展多數以「經濟、環境、社會、政治」等面向作為衡量指標,以高高屏地區常見的「登革熱傳染病」為例,傳染流行涉及「環境」(孳生源與傳染源)、「社會」(社區動員與境外移入)、「經濟」(產業升級與特色產業)與「制度」(風險認知、聯合防治機制)等多元因素,本研究從判斷分析觀點,採用「社會判斷途徑」為研究方法,以「環境、社會、經濟、制度」等作為「傳染病防治多元整合」的決策參考變數,探討高高屏地區民眾與政府防治人員的「環境正義」認知對推動地區永續發展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多數認為「環境」面因素是第一優先指標,其次為「制度」與「社會」面因素,「經濟」面因素則為最不注重的決策指標。據此建構「高高屏地區民眾的環境正義認知模式」,作為制定適合高高屏地方生態環境的行動策略,以有效推動永續發展。

訂閱 RSS - 環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