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

依違於大我、小我之間:解讀臺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心理糾結

人類的政治生活中,經常面臨「群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難以兩全的情況,面對這樣的兩難,當事人將如何抉擇?這涉及政治生活的本質,我們也希望瞭解臺灣民眾的傾向。有鑑於此,本研究乃針對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的糾結,透過 2008 年又一波經貿開放前後所進行的三次平行民調,觀察他們如何在兩難間取捨。我們的研究顯示,臺灣民眾對經貿開放的立場,既受其所認知的整體利害,也為其所認定的個人得失所左右。兩者若有所衝突,民眾一般無所適從。但因此而有所糾結的民眾,則往往更在意整體利害:民眾認知兩岸開放若對臺灣有害,即支持緊縮;反之,則傾向贊成開放。

從居住空間看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當地的認同

大部分以藍領階級勞工為主題的移民研究顯示,移民者自身的「經濟」劣勢以及母國/地主國間「文化」差距,是造成移民者不容易進入當地主流社會,無法形成對當地認同的主要障礙。而在中國大陸的台灣人,他們比一般移民有相對充裕的經濟與文化資源,探討他們移居後的身分認同,成了檢視「經濟」與「文化」解釋的好方法。

然而過去的台商研究,在「台灣人移居後的身分認同」這個主題上並沒共識,是因為研究者一方面各自專注在不同地區/類別的受訪者,另一方面是分析的過程中缺乏明確指標,來分析受訪者的反應,使得這個主題似乎是呈現各說各話的現象。因此,本研究是以「最大差異化」的方式,盡可能包含不同背景的受訪者,在2004至2005 年於東莞/上海兩地選取51 位受訪者,再以深度參與觀察及半開放式訪談,探詢受訪者當時意向,並在2005 至2008 年之間持續追蹤。藉由對受訪者近距離且長時間觀察,再以移民研究中常見「居住空間」為指標,推測他們對當地社會的認同。

筆者根據受訪者在這個指標下「購置不動產」、「居住位置」與「鄰里關係」與三方面的現象分析後發現,雖然受訪者多具備充裕的資源,他們對當地社會的認同,其實是非常有限的。為何會造成這種「油歸油,水歸水」的現象,還需要相關研究做進一步的討論。

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

民族主義是近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在現階段台灣的政治發展中,國家認同的分歧是最顯著的政治衝突和社會分歧。國家認同和民族主義一直是社會科學中的重要研究領域。近幾年世界許多地區發生的國家認同和民族主義的衝突,更引起學者對民族主義現象奠大的關注。
在民族主義的研究中,族群一直被視爲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基礎。近代的國家認同主要是以對族群歷史和文化的感情認同,所形成的民族認同爲基礎。對己群的認 同,必然和他群劃分界限。因此民族認同一直被視爲和以普遍性原則爲基礎的自由主義,屬於不同的意識形態醃疇,它們有時甚至是互相衝突的。最近有 一 些學者試圖論證,感情認同的民族主義和理性的自由主義「在思想層次上」不但不相衝突,甚至是可以共容的。

本研究以實證的訪問調查資料爲基礎,它發現:在「現實層次上」(至少在台灣),自由主義理念和台灣民 族認同在一 般民衆身上是互相結合的。 一 方面,正如其他近代的民族主義運動一樣,台灣民族主義和感情的族群認同高度相關。可是另一方面,它也和理性的自由主義所延伸的分離主義高度相關。自由主義式的分離主義和族群認同,兩者獨立地對台灣民族主義發揮影響力。更仔細的統計分析同時發現,理性的自由主義對台灣民族主義態度的影響幅度,甚至超越了感情的族群認同。

訂閱 RSS - 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