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衝突

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

過去諸多與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相關的研究發現,「價值衝突」及「不確定性」可謂為民眾統獨偏好的兩大主要特質。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探討該兩項機制如何影響台灣民眾的統獨偏好。以兩岸整合的各項層面為例(包括兩岸經濟、生活、思想、或政治條件相同),本研究利用條件式問卷題組及,分析在務實面考量下,各條件的變化如何影響民眾統獨偏好的測量值的點估計及其離散程度。具體的發現包括以下兩點:首先,就偏好測量值的點估計而言,情感或理念的因素,譬如台灣人或中國人認同等,對於民眾的統獨偏好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務實面的考量中,譬如對大陸日後政治或經濟發展走向的評估等,亦對民眾的統獨立場有所影響。換言之,感性與理性層面的考量皆可能左右民眾的統獨偏好。其次,就測量值的變異程度而言,本研究發現,受訪者針對各種條件問句所作的回答其變異數並非均一。透過變異數不等選項模型的分析,我們發現影響變異數不等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上述兩項統獨偏好的特質:第一,由於民眾統獨立場背後的價值衝突程度不一,造成價值衝突程度高的人對統獨議題表態時陷入立場矛盾的兩難困境(變異數大)。第二,民眾對於兩岸議題的資訊充足程度亦可能影響統獨態度的變異數,即愈有能力理解兩岸議題或愈具備相關資訊的受訪者,其表態時的不確定感自然降低,則其統獨態度的變異程度自然較小。不過,最後這項論點並沒有獲得全面的驗證。

價值多元式轉型正義理論:一個政治哲學進路的嘗試

自從二十世紀晚期許多政權相繼民主化之後,如何處理前朝政府系統性虐待人權等罪行的加害者與受害者,一直是這些國家的嚴峻挑戰,而「轉型正義」一詞乃泛指這些新興民主國家面對該挑戰時所採取的各種措施。今日,有關轉型正義的文獻已汗牛充棟,然而,絕大多數的學者卻都採取經驗實証路徑來進行研究,規避該議題的規範性層面,所以至今仍然缺乏一個宏觀的連貫論述,告訴我們轉型正義所欲矯正的歷史不義究竟錯在哪裡,同時指出我們今日應該如何妥善處理這種歷史遺緒。

本文試圖從以賽亞‧柏林的價值多元論推導出一個轉型正義的規範性理論雛型。該理論建立在柏林所倡導的悲劇性政治觀點之上,一方面將轉型正義所涉及的歷史不義理解為悲劇性的價值衝突,另一方面指出今日的挑戰也是一種價值衝突,必須同時正視加害者與受害者雙方的真實經驗,才能避免類似的歷史悲劇重演。本文也希望藉由此一理論雛型,嘗試證明政治哲學對公共事務的可能貢獻。

訂閱 RSS - 價值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