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知識

事業廢棄物治理模式之困境與契機:旗山農地汙染案為例

事業廢棄物治理牽涉違法棄置不易建立危害因果關係,以及違法行為在法規適用上的爭論。本文以高雄旗山農地廢爐渣汙染爭議為個案,採取「新科學政治社會學」分析途徑,探究事業廢棄物治理所牽涉各層級政府單位與組織之間的權力運作,以及科學知識、規則與權力之間如何交織成動態且複雜的網絡。個案凸顯權力結構和資源不對等的問題,以及事業廢棄物治理的困境。居民發現高雄市旗山區圓潭池內因轉爐石級配料回填造成生物大量死亡且發出難聞氣味。環保局宣稱土壤檢測結果為沒有污染,而農委會農糧署檢測發現水質具強鹼性,且土壤重金屬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政府單位對於轉爐石究竟歸誰管有不一致的說法;業者聲稱轉爐石乃煉鋼過程中的「副產品」,不適用「廢棄物清理法」。地方居民組成自救會並結盟公民團體展開一連串公民行動,包括:召開記者會、陳情抗議、環境監測與法庭訴訟,不僅形塑政策論述與科學知識生產,同時影響法規修正。本文展示事業廢棄物違法棄置的複雜網絡、規則重新制定與權力圖像轉換的動態性;在地知識與公民行動結盟在打造新的廢棄物治理模式扮演關鍵角色。

科技、民主與公民身份:安坑灰渣掩埋場設置爭議之個案研究

公民身份(citizenship)的概念在晚近的科技與環境爭論中逐漸受到重視。本文旨在介紹科技公民身份的理論並探討台北縣新店安坑一般事業廢棄物與灰渣掩埋場設置爭議個案,藉以對照呈現我國具科技爭議的環境決策運作問題。個案凸顯現有專家政治與科學理性的霸權,以及公民身份的實踐受到壓抑的問題;環境影響評估與決策過程缺乏對總污染量的全面考量以及對在地知識與經驗的肯認(recognition);地方行動者挑戰了既有權力結構與決策的正當性,並捍衛科技公民的權利與其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本文主張授能(empower)公民檢視和質疑技術官僚與專家所主導的決策過程與框架,公民在地知識和經驗受到肯認,以及利害關係人之間真實的對話機制,將有助於改善風險治理並促進公民身份的實踐。

訂閱 RSS - 在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