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

依違於大我、小我之間:解讀臺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心理糾結

人類的政治生活中,經常面臨「群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難以兩全的情況,面對這樣的兩難,當事人將如何抉擇?這涉及政治生活的本質,我們也希望瞭解臺灣民眾的傾向。有鑑於此,本研究乃針對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的糾結,透過 2008 年又一波經貿開放前後所進行的三次平行民調,觀察他們如何在兩難間取捨。我們的研究顯示,臺灣民眾對經貿開放的立場,既受其所認知的整體利害,也為其所認定的個人得失所左右。兩者若有所衝突,民眾一般無所適從。但因此而有所糾結的民眾,則往往更在意整體利害:民眾認知兩岸開放若對臺灣有害,即支持緊縮;反之,則傾向贊成開放。

司法與公共支持:台灣民眾對於司法體系的比較評價

在民主體制中,政治機構能否得到「公共支持」(public support)是獲致「制度合法性」(institutional legitimacy)的重要基礎,而司法體系也不例外。本研究以「公共支持」觀點切入,探討台灣民眾對於司法體系的比較評價。作者擷取「2002年至2004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II):民國九十二年民主化與政治變遷民調案」資料,瞭解民眾對於法院和各類政治機構的信任程度,並且將司法評價區分為「法院信任」、「公正調查」、「公平審判」、「司法獨立」等四個面向,前三個面向使用「勝算對數模型」(logit models)、第四個面向採用「多項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進行檢證。分析結果顯示,相對於其他政治機構,民眾對於法院的信任程度甚高,將近七成民眾抱持肯定的態度。此外,相對而言,年齡、教育程度、政治知識、政治功效意識等變數,與「法院信任」、「公正調查」、「公平審判」等司法評價具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至於以往國內經驗研究證實的若干重要因素,諸如族群認同、統獨立場、政黨認同等,對於「司法獨立」(當前政府與蔣經國政府時期的比較平價)較具顯著影響。在結論中,本文認為司法體系應可成為研究台灣政治發展的另一重要領域。

地方政府如何回應民意?以2006-2007 年為例

民主的理念之一是政府應該不斷回應公民的偏好。過去台灣學界重視民主化、統獨、國家認同等議題,以及衍生的兩岸關係等議題,僅有少數研究注意到政府與民意之間的互動。本文分析台灣 23 個縣市政府的三個政策制定與民眾偏好之間的關係,以 2006 及 2007 年的預算資料以及民意調查資料為例進行分析,探索地方政府回應民眾偏好的方式與程度。另外,本研究以兩個縣市政府官員的訪問來佐證量化資料分析。這個初探性研究顯示,民意對於地方環境保護政策具有影響,而總統選舉結果則對地方交通建設支出具有影響。除了透視地方政府回應民意的模式,本文的分析途徑提供一個混合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的例子。

訂閱 RSS - 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