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票

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

本研究透過同一地點但不同的兩次選舉(1993 年縣市長和 2000 年總統大選) ,來討論買票對於國民黨選舉機器的重要性。筆者將論證,買票對於國民黨的選舉機器而言,有如潤滑油對於引擎般重要。沒有買票,國民黨的選舉動員不僅無法透過買票的金錢效果達到動員選民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地方的選舉機器根本無法有效運作。

筆者將重新檢討 1993 年國民黨選舉機器動員的過程。雖然,該次選舉被許多當事人認為是國民黨最成功的一次選舉動員,但筆者發現該次選舉中也出現了許多選舉動員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樁腳是相對稀少的資源、樁腳是否適任、派系主義、侍從網絡的重疊性丶派系領導者和椿腳會吃錢、不易找到適當選舉動員操盤者、買票效果的有限性。在該次選舉中,高達 45%的選民拿了買票錢,卻沒有投票給國民黨候選人。

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 「 表面」上(或書面)國民黨動員了許多樁腳,但因爲在不買票的情況下, 「 名單」上的樁腳並不一定認為自己是樁腳,即使這些人認爲自己是樁腳,也不知該向哪些特定選民拉票。同時,在沒買票的清況下,國民黨的輔選幹部也無法瞭解和監督樁腳是否確實動員。簡而言之,沒有買票,國民黨的椿腳 根本不知道如何爲其候選人動員。

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

在台灣的戰後政治發展史中,國民黨是一外來政權,其過去和台灣社會没有任何關連。由台灣地方政治菁英所組成的地方派系,在國民黨的統治政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匿民黨給予這些地方派系各種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及特權。而地方派系則在各項選舉中替國民黨動員選票,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在選舉中,地方派系最常用的選舉 動員手段,就是買票。

本論文主要的目的是要瞭解國民黨候選人的買票機器如何建立與運作。資料來源來自筆者兩個月的參與觀察,以及對國民黨候選人不同層級的輔選幹部所做的深度訪談。本文指出,各鄉鎮的地方政治勢力影響著選舉動員與 買票作業組織的安排。在大部份鄉鎮,受限於敵對地方派系的因素,大多有兩個動員系統。而在没有地方派系的鄉,則面臨如何動員龐大樁腳組織的難題。在少數鄉鎮,國民黨由於無法動員到地方派系或動員系統的支持,而被迫由鄉黨部負貴椿腳動員和買票作業。同時,即使在大規模的買票過程中,買票仍是一猜心安排的計畫。而社會關係的動員,不僅確保了買票過程中的安全性及隱密性,同 時更重要的,達到動員選民的目的。本論文同時發現,買票的比例高達 67%, 遠超出由問卷硏究所得到的 25-30%的買票比例。

訂閱 RSS - 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