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

Volume: 

1

Number: 

1

Published date: 

七月, 1996

Authors: 

王甫昌

Abstract: 

為什麼台灣的政治反對運動在一九八六年民主進步黨成立之後,獲致前所未有的發展?過去的解釋,往往由「精英之間的政治互動過程」,或是國民黨威權控制的鬆動,來說明這樣的政治轉變,而比較沒有注意民眾支持的轉變所扮演的角色。本文以「共識動員」的概念,來說明為何一九八六年以後,台灣反對運動的第二波挑戰的高峰,相對於一九七九年第一波挑戰的風潮,能夠得到較多民眾的支持。作者認為,影響共識動員成敗的因素,包括:運動意識型態的內容能否和民眾的歷史記憶或社會生活經驗形成共鳴、是否有外在突發事件的配合、事件發生時是否已有運動組織的存在、及共識動員宣揚的方式等。本文指出,反對運動在兩次挑戰風潮中所採用的共識動員,在內容及策略上的差異,是導致兩個時期運動發展成效差異的主要原因。國民黨過去以「動員戡亂時期的中國民族主義」,作為合理化台灣政治權力結構安排的基礎。在反對運動於一九七零年代中葉以後,以「民主化」的主要訴求發起第一波的挑戰風潮時,並不能有效的抗衡國民黨當時仍然具有相當合法性的「動員戡亂時期」意識形態。因而在「美麗島事件」的鎮壓之後,使得反對運動受到暫時的挫敗。然而在一九八六年前後,由於「動員戡亂」的意識形態漸漸因為外在局勢的變化而失去其合法性、反對運動也漸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台灣民族主義」論述去對抗「中國民族主義」、並建立起相當的組織基礎、而且能夠以群種活動的方式宣揚這些理念,乃造成了第二波挑戰的重大發展。這些政治「本土化」的發展,可以說是反對運動在共識動員的內容及策略上「激進化」的結果。而進一步來說,過去國民黨在台灣對於反對運動的長期鎮壓措施,都是造成激進派系的觀點及運動策略,在反對陣營中漸漸取得優勢的主要原因。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