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度

不連續的光譜:統獨立場測量效度的再檢視

自 1990 年以來,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一直是研究台灣民眾選舉與投票行為的重要解釋變數。雖然多數學者已意識到統獨立場不全然等同於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政黨認同,但它們之間(不)重疊的程度尚未得到足夠的檢視與討論,不少報導與評論仍習慣將統獨立場解讀為國家認同。統獨光譜的測量題預設了統與獨的二元對立性及測量選項之間的連續性,由此將光譜的中段稱作「維持現狀」。本文使用質性與量化的途徑,嘗試探索統獨立場測量的效度:質性方法從概念的重疊性著手,分析2011 年一場焦點團體座談中不同政黨傾向受訪者在論述國號認同時,帶入統獨立場、民族認同與政黨認同的程度。量化途徑使用2020 年所收集的全國性電訪調查資料(N=1,190),以多重對應分析方法解析這些測量題之間的潛在關聯以及統獨測量題選項之間的連續性。使用這兩個途徑的觀察結果都指向:統獨立場並未充份對應國家、民族與政黨認同,且其選項之間無明確的內在連結。這個「不連續光譜」的發現延續了學界過往對此議題的反思,並進一步提供國家認同研究者更多想像。

經濟投票與總統選舉:效度與內生問題的分析

透過分析 1996 年至 2008 年四次總統大選的面訪資料,本文檢視面訪中的回溯與前瞻經濟評估題組,是否適合用以推論經濟投票的存在。研究指出,回溯性與前瞻性社會經濟評估兩道題目,設定了一個詢問的時段,若在選後新政府上台後進行面訪,在概念上會產生效度的問題,特別是回溯性社會經濟評估,變成是對前後任政府施政的比較,問題較為嚴重。另外在實質的回答上,因為訪問時已經知道當選者是誰,選民的回答可能會受到政黨偏好或候選人偏好的影響,產生了內生的問題,產生因果方向的不確定性。與此相對,候選人經濟處理能力這一題,並不像回溯或前瞻社會經濟評估在題目上設定一個詢問的時段,所以不會出現回溯社會經濟評因為選後面訪,產生的效度問題。不過這個變項還是可能會內生的問題,在沒有更多資訊的情況下,文中建議至少要在模型中控制住政黨認同與候選人形象,這樣做可以控制這兩個變項對投票選擇與經濟評估的影響,以釐清經濟評估對投票的影響。

訂閱 RSS - 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