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變遷

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

1980年代末期開始的民主化,是台灣當代政治發展最重要的現象。由於民主體制對政治生活的巨大影響,對民主化現象的解釋和分析在過去三十年間,成為美國政治學中最受重視的研究主題之一。本文指出:不論是美國或台灣本地學者對台灣民主化的解釋,在基本取向上,受到美國政治學者過度的影響;而在歷史真實的呈現上,則過度誇張了獨裁者蔣經國對台灣民主的貢獻。以上兩種論點都忽視了群眾及反對運動的參與者,其價值理念和行動對台灣民主化的重要貢獻。

本文同時也檢討當代美國政治學主流對人的政治行為的基本假設-「理性選擇模型」。該模型假設,人類政治行為最重要的動力是理性的利益考慮。此種假設忽視了,價值和理念在人類的政治行為中的重要角色。本文指出,源自群眾和民主運動參與者的價值理念和行動,是台灣民主化最重要的動力。在民主運動於美麗島事件中受獨裁政權嚴厲壓制之後,一般群眾和運動參與者對價值理念和行動的堅持,終於排除了獨裁政權再度訴諸武力的選擇。當武力壓制的選項被排除,唯一的選擇就是民主妥協。這種以價值理念為基礎的政治行動,是台灣民主化最重要的動力;然而卻是最被忽視、最少被研究的現象。

台灣地方政治變遷初探:民國82年與90年地方菁英背景及觀點之比較

本文試圖探討自民國70年代中葉以降,台灣在政治上經歷的快速「民主化」變遷,在地方上的植基情形。主要問題有三:在這段時期,地方政治發生了什麼變遷?這些變遷意寓的是穩定還是不穩定的發展?最後,這些變遷是不是推向民主。本文運用杭亭頓的政治變遷理論與民主化的相關論述,及兩波地方菁英的實証調查資料(民82年及90年)來探討檢証上述問題。最後初步肯定台灣地方政治確實也發生相當的變遷,尤其在領導、政策、及團體的層面上,但在政治結構、及文化層面則相對變化幅度較小,速率較慢;這些現象基本符合杭亭頓所指涉的「穩定變遷」。而在整體變遷方向上,是顯現朝向「民主化」的。

訂閱 RSS - 政治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