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Issue

顯示第 1 筆至第 5 筆,總共 5 筆

第 14 卷・第 1 期
發行於 六月, 2010

臺灣人或中國人的自我認定問題被視為臺灣社會的主要政治分歧之一。本文檢視臺灣民眾的教育程度與其自我認定之間的關係在過去 15 年間是否有所改變?此一改變是導因於學校教育在政治教化功能上的弱化,還是導因於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這兩個變數的變異量有所變化?整體而言,分析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間這兩個變數間關聯程度並未有明確的變化趨勢。然而,年輕族群與外省背景者在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間的關聯程度呈現了下降的趨勢。此外,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之間關聯程度的變動,同時受到了學校教育政治教化功能弱化以及個別變數變異量變動的影響。

陳光輝, 蔡奇霖

在民主政治中以選舉為主要機制的代議政體,無法完全追求與反映多元社會之中各種少數、弱勢與非主流團體的利益與價值。另一方面,行政部門內部具有資本性質的行政機關的重要性與管轄範疇,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與日俱增,排擠了其他行政機關,特別是以少數、弱勢與非主流團體為服務對象的社會性行政機關。因此,在代議政體的代表性不足,以及行政部門的制度失衡之雙重侷限下,在當代公共行政研究之中,提出了代表性官僚的概念與理論,並具體地將種族、族群、性別等各部門的代表性,落實在文官體制的人口組成中,來保障少數、弱勢與非主流團體,以實現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進一步而言,在保障少數族群方面,現代政府進一步將代表性官僚予以機構化,設置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以確保其利益與價值。然而,為避免文官體制的偏袒作為以及提升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正當性,本文進一步分析公民權的發展脈絡,以及文化公民權相關的意識型態背景。之後,本文聚焦在我國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職能,並由台灣歷史脈絡與政治社會的發展,探討我國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特色。在結論中,本文由公共行政觀點,提出具有文化能力行政體系的相關政策建議,以保障少數族群的利益與價值,促進族群的和諧關係。

孫煒

本文藉由多層模型的建構,依據學理將選民個體層次與選區總體層次同時納入模型,檢視2008 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在「單一選區票」之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在選民個體層次上,除了政治世代、省籍、政黨認同、族群認同,以及候選人評價等因素外,在第一家庭身陷風暴的氛圍下,選民對陳水扁的施政滿意度,在投票抉擇上亦有顯著的影響力。這不但呼應了「公民複決理論」或「回溯性投票」的論點,也可作為此次民進黨敗選的解釋原因之一。在選區總體層次上,選區的失業率、農牧人口比例、縣市首長黨籍以及候選人現任與否,皆顯著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尤其,在農牧人口比例愈高的選區,選民有愈高的相對機率投票給國民黨候選人,顯示國民黨傳統上在農業地區透過地方組織動員選民的能力並未完全流失。

蕭怡靖, 黃紀

韓非認為用與美有兩種相反關係:一種是兩者相矛盾,故用應取代美;另一種是以用來界定美,使美不但與用一致,且還有助於用。用與美的兩種相反關係如何構成韓非政治哲學的主要成份,即本文的研究對象。韓非政治哲學的基礎之一是托克維爾所說的個人主義,也就是在小團體內追求實用之利。由於他認為普通人民不能理解社會或國家這些抽象實體,所以需要法律來延伸人的經濟理性,讓人民經常將公共福祉當做自己的最佳利益。大用或全民的大利會因人受到美的吸引而削弱,故韓非排斥美的事物。由於仁義是美的,他所排斥的可以稱為社會美學。然而除了這種敵意,他也看到美學為國家效力的可能性,而願意容納美學,這就是他的國家美學,也就是將國家提倡的價值和使用的工具視為美的。

詹康

言論自由普遍受到民主國家的憲法明文保障,這是因為言論具有重要價值。然而,商業言論是否享有憲法言論自由條款的賦予完全保障,其實頗有疑義,這個議題與商業言論的價值高低有關。回顧美國經驗,從主張商業言論享有憲法對言論自由的保障至今,不只學界對其定義、價值與受到保障的程度尚未形成一致見解,最高法院過去六十多年的判決也頗有改變,對於此一議題仍存在不少爭議。相較於美國已經出現頗多判例與詮釋,台灣關於商業言論的憲法解釋與學界研究則相對有限,本文之目的,正在於回顧與分析論美國的商業言論發展經驗,並且對照台灣的相關進程,從而提出討論與建議。

賴祥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