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Issue

顯示第 1 筆至第 5 筆,總共 5 筆

第 18 卷・第 2 期
發行於 十二月, 2014

For ordinary citizens, political knowledge serves as a prerequisite for meaningfu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us, type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that are easy to know and easily learned over time among voters ar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those who long for an informed citizenry.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sked. The first is whether or not a specific type of political knowledge is easily known and easily learned over a period of time among respondents. The second concerns the extent to which a knowledge gap exists between different population segments measured by education, and how this gap exists when it comes to different type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The third question is whether campaign activities have the function of helping the low educational group to improve in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ultimately close up the knowledge gap.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such that both the U.S. president’s name and the Taiwan premier’s name are the surveillance fact, and the former is easy fact and the latter is the easily learned fact. On the other hand, knowledge about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is relatively hard to pick up given that it has the nature of taught fact. Moreover, if given time to digest, the low educational group is likely to catch up with the high educational group when it comes to the surveillance fact. In this case, the knowledge gap tends to disappear. Last, but not least, campaign news on TV and televised presidential debates help the less educated to learn and serve as another possibility for closing up the knowledge gap. This study is based on one-shot cross-sectional analyses as well as conditional fixed-effect logistic regressions for its empirical examination.

Albert Shih-yi Chiu

氣候變遷是否會導致死傷程度更嚴重的內戰?近年來氣候變遷與衝突研究學者將氣候議題觸角伸至內戰的研究之中,並且大致同意氣候變遷(例如溫度變化與降雨型態改變)可能引發內戰。然而,目前他們的討論僅及於氣候對內戰發生的機率,但對於內戰發生後是否變得更為嚴重則仍未有進一步的討論。本文以 1960~2006 年的 130 場內戰為對象,並以溫度差異作為氣候變遷的代理變數,探討溫度變化對內戰嚴重程度的影響。實證研究發現,當年均溫與過去半世紀的平均溫度之間差異增加時,內戰變得更為嚴重。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境內團體或人民受到氣候變遷加劇,導致經濟來源變得更為不穩定;在政府與叛亂團體都必須設法取得較為穩定的經濟來源,而政治勢力更需要在資源變少的情形下鞏固政權,雙方不管是訴求推翻政府、部分領土獨立或是較大程度的自治等,都必須發動更猛烈的攻勢,但也因此導致更嚴重的死傷。本文的發現將進一步提供氣候治理與衝突預防等政策啟示。

張文揚

本篇文章利用 Dani Rodrik (2011) 的「世界經濟的不可能的三角」理論架構,透過台灣的經驗資料來檢視 Geoffrey Garrett (1998) 對於全球化對國內政治和經濟衝擊的經驗研究結果是否仍然能夠在近四十年來台灣面對全球化的經驗上依然成立。我們發現,台灣參與全球化的過程與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國家參與全球化的經驗並不相同。在布列頓森林體系崩解之後,OECD 國家在全球化的壓力下仍然維持著國內補償,並且走向了全球化不可能三角的右邊,透過國際整合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全球治理」的方式來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國內衝擊,其國內政策並未被全球化逼到「新自由主義」的底限。但與OECD國家不同的是,在全球化的壓力下,台灣的國內政策受到了相當大的限制:台灣在國際政治上的困境使台灣難以走向全球整合治理,台灣在國內選舉上的困境使台灣難以拋棄國家認同的議題,台灣在經濟上依賴國際貿易的困境又使台灣無法選擇有限度地加入全球化,所以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與 OECD 國家的腳步不同,台灣逐漸地走上了三角型左邊的「黃金緊身衣」之路,主要靠著透過削減生產成本維持經濟的成長,所犧牲的是全球化所帶來的社會衝擊。本文的研究發現也突顯出,台灣與 OECD 國家在全球化經驗上的不同,與中國在經濟上與國際政治上對台灣所施加的結構性限制有關。在這個國際結構的困境沒有改變的情況之下,本文的理論認為,台灣全球化的前景難以翻轉,很難透過自身單方面的國內政治或是政策上的改革來把「黃金緊身衣」的發展方向調整至「全球治理」的道路上。

薛健吾, 林千文

Dalton(2008)利用左右意識型態光譜建構「政黨極化指數」(party polarization index),有效偵測出一國政黨體系的實質運作與影響。但以該指數測量台灣政黨體系的運作時,卻發現台灣的政黨極化程度相對「穩定趨中」(stable and modest),與台灣藍綠政黨衝突對立的政治現況格格不入。之所以如此,主要在於左右意識型態雖是歐美民主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分歧,但甚少在台灣的政治氛圍中出現,台灣藍綠政黨的分歧主要存在於兩岸統獨議題。因此,本研究利用認知訪談及調查資料,分析台灣民眾對左右派的認知,並調整 Dalton 的政黨極化指數,以統獨議題取代左右意識型態,檢測台灣的政黨極化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的台灣民眾確實不知道,甚至誤解左右派的意涵,以致 Dalton 的政黨極化指數無法真實反應台灣政黨競爭的現況,反之,若以統獨議題取代左右意識型態,則可適切反應出台灣政黨競爭的實際樣貌。這意味著在進行跨國比較分析時,除了追求指數建構的一致性外,仍須兼顧不同國家的實際政治氛圍,讓指數在適用上更具彈性及測量效度。

蕭怡靖, 鄭夙芬

民主國家的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長久以來都是學界研究關懷的重要課題。選民投票抉擇的動態變化,不僅攸關不同政黨勢力的起伏,也具體反映出一國政黨體系演變的軌跡。也因為這種演變的狀況對民主發展的模式與軌跡各具不同的意義,國內外學界對此皆具高度濃厚興趣,不論是從理論概念的測量界定、研究設計與分析方法的開拓,抑或是各國實證資料的廣泛蒐集,都累積相當豐碩的成果。

本文聚焦於我們東亞鄰國的日本,探討 21 世紀初期在小泉純一郎首相領導執政時期之下,國會參眾兩院選舉之選民投票抉擇與影響要因。本文評估小泉執政時期的選民投票抉擇,透過混合勝算對數(Mixed Logit)與廣義混合勝算對數模型(Generalized Mixed Logit)等的分析比較,我們發現廣義混合勝算對數模型是較合適的模型,因為該模型能同時考量選民在偏好上的異質性、以及相同政黨偏好在投票抉擇上展現不同幅度的不確定性。該模型的分析顯示:在控制了制度的因素後,政黨情感溫度計、政黨支持、小泉魅力等,都是這期間左右選民投票穩定的關鍵要素。此外,廣義混合勝算對數模型所特有的「尺度異質」更指出,儘管政黨支持是影響日本選民投票抉擇的重要因素,但其影響力又會因人而異,例如同樣是認同自公聯盟者,有人較篤定投給該黨、但也有人較多變。這樣的結果,除了呼應既有國內外選舉文獻之觀點外,我們採用的小泉執政時期完整的跨時序定群追蹤資料,也更延伸並豐富了現有對日本選舉行為的觀察。

黃紀, 郭銘峰, 王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