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study incorporates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o explain individu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 argues that three factors in the rational choice framework – selfefficacy belief, perceived benefits and civic duty – play a pivotal role in medi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 research, this study finds that 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 conscientiousness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exhibit significant direct impacts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part from agreeableness also exert significant positive indirect effects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rough self-efficacy belief, perceived benefits and civic duty. To sum up,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behavior and shows that dispositional traits can play some role in the rational choice framework to account for individu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egular Issue
第 22 卷・第 1 期
發行於 六月, 2018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藉由分析配對經驗資料評估配偶間對政治議題的態度一致性,以瞭解是否存有性別上的落差。使用的資料來源是於 2011 年 6 月執行的配對電話調查,共計有 354對夫妻參與調查完成訪問。除了評估配偶間在政治態度上的一致性之外,我們進一步以配偶間婚後的互動狀況以及代表婚前社會化影響的相對教育程度與省籍背景等因素來解釋配偶間的政治態度一致性。整體而言,配偶間在政治議題上有一定的一致性。此外,夫妻間討論政治的頻率以及省籍背景對於彼此之間政治態度一致性存有顯著的關連性。本文的結論是配偶間政治態度的一致性同時來自婚前與婚後兩類因素的影響,但應有較多的政治態度一致性是婚前即已存在的。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地理加權迴歸(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分析電子治理與貪腐控制之間相關程度的空間異質性。 傳統線性迴歸的結果顯示, 在電子治理常提及的電子化政府和電子化參與等兩個概念,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 對於降低腐敗現象, 可能是強有力的工具。 研究結果顯示, 在電子化政府與電子化參與的模型中, 確實存在空間異質性。 以亞洲的中國大陸為例,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相較於其他區域, 其電子化政府的發展程度與其貪腐控制的正向關係程度較高。 再者,本研究發現電子化參與的程度與貪腐控制程度正向相關程度較高的區域在非洲的東部與南部。 根據本研究的分析結果來看,未來在進行貪腐研究時, 應該可以納入空間異質性的思考, 產生因地制宜的策略。
休謨的政治哲學之影響,是在啟蒙時代的世俗化趨勢中,為人類的政治與道德生活建立以激情與人性為主的基礎。在這個倫理自然主義的哲學方案中,休謨雖以視理性從屬於激情而著稱,但他在《人性論》 第二卷中對人類激情的深入剖析, 長久以來卻較為研究者所忽視。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指出休謨的激情理論對其政治哲學之貢獻。在這個休謨思想的側面中,我們看到他將社會秩序的根基,建立在人類本性中對他人意見的在乎。此一本性不僅足以在群體中形成秩序,還將逐漸形塑出每一個民族獨有的道德特徵與價值體系。面對各民族在文化與價值上的殊異, 休謨認為,從人類歷史與經驗中所歸納出的效益原則, 足以作為調和價值衝突、 進以開展道德審議的立基點。
選舉制度是否影響投票參與,一直深受國內外學者所關注,而選舉制度改革是否對投票參與造成影響更是頗多爭論。本研究以台灣立委選舉為分析對象,探討選制變遷對投票參與之效應。在方法上,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為比較組,評估選制變遷對立委選舉投票率之影響。此外,本研究進一步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2008L 針對 TEDS2004L 成功樣本之定群追蹤資料,分析台灣同一群選民在新舊選制下投票參與的穩定與變遷。
研究結果發現,雖然選制變遷對總體投票率並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不過,個體選民對新舊選制的主觀評估及他們的個人特徵,則顯著影響他們投票參與的穩定與變遷。尤其是評估新選制比舊選制更讓人不想去投票的選民以及小黨支持者,都比較傾向在舊選制下有去投,但新選制下不去投。本研究認為透過上述結合總體與個體層次的分析,讓我們對選舉制度變遷如何影響國會選舉投票率以及個體選民的投票參與,都有更深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