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Issue

顯示第 1 筆至第 6 筆,總共 6 筆

第 6 卷・第 1 期
發行於 十二月, 2002

This paper presents a number of provisional and incomplete ideas and reflections about the long-term forces that shaped the emergence, consolidation and eventual possible decline of the specific Western political institu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The text has a limited apparatus of bibliographical notes.

I will be presenting three distinct macro-constellations of factors that roughly correspond to the phase of party rise and growth,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up to W.W.I, of party consolidation, in the remaining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of party decline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first two constellations draw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accumulated research. On the contrary, the third has a more speculative nature. I take the lead from a number of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organisation of parties and extrapolate them to build a possible scenario for the next few decades.

Stefano Bartolini

本研究試圖回答,為何民進黨政府的廢核政策以失敗收場。在一開始,我們先從社會運動的文獻整理中,來討論何種因素影響了運動訴求的後果。我們發現,社會動員、改革機會、政治策略這三者是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簡單地說,在持續的社會動員之下,改革者精準地掌握重要的機會,採取適當的政治策略,才能達成改革的目標。透過這個觀點,本文將要重建民進黨政府推動廢核政策的歷史脈絡,著重討論改革者當時所面臨的情境。我們認為(1)反核團體的持續動員,是有助於形成改革的壓力與正當性;(2)國民黨下台後所帶來的政黨重組、政治不確性、反核者掌握重要政府位置等現象,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改革機會;(3)民進黨政府所支持的冒進策略,在激起舊有既得利益的反撲之餘,卻沒有辦法使得新政策受益者的支持。其結果則是導致了廢核政策的失敗。在最後,我們進一步討論,新政府廢核失敗對於未來反核運動,或說其他進步政治的影響。

何明修

本文試圖探討自民國70年代中葉以降,台灣在政治上經歷的快速「民主化」變遷,在地方上的植基情形。主要問題有三:在這段時期,地方政治發生了什麼變遷?這些變遷意寓的是穩定還是不穩定的發展?最後,這些變遷是不是推向民主。本文運用杭亭頓的政治變遷理論與民主化的相關論述,及兩波地方菁英的實証調查資料(民82年及90年)來探討檢証上述問題。最後初步肯定台灣地方政治確實也發生相當的變遷,尤其在領導、政策、及團體的層面上,但在政治結構、及文化層面則相對變化幅度較小,速率較慢;這些現象基本符合杭亭頓所指涉的「穩定變遷」。而在整體變遷方向上,是顯現朝向「民主化」的。

廖達琪

環境管理權若能適當地下放到地方政府,如地方環保主義者所強調,理論上將可增加政策效率與施政的回應性,也更符合民主精神。因此,歐美國家莫不致力於建立各級政府間環境治理合作關係,並改良制度以兼顧環境保護與民主深化的理想。我國近年環境治理體系的發展,即依循此一理念設計,在地方自治的精神下,將環境法令的執行,主要交由地方政府負責,而縣市政府也握有地方環保人員的主要人事權與管理權。然而,地方政治生態對於官僚運作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常被忽略。地方政治由於規模較小,多元性不足,容易受獨佔性利益團體操控,導致體制外的情境因素可能會穿透環境保護的專業行政,形成地方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挑戰。這類問題在初步涉入民主體制、相關配套制度未臻健全的我國尤其明顯。為瞭解此類地方政治對於環境保護的影響,本文除介紹地方環保主義的世界潮流,以及其在民主化情境下的意涵,並以北高兩市為例,以紙筆測驗調查其環保執法人員對於地方情境因素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即便在堪稱為全國首善之區的北、高兩直轄市,其環境執法在相當程度上仍必須向許多體制外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因素妥協,而可推斷在其他縣市的情形可能更嚴重。然而,北高兩市的對比,並未如預期明顯。

湯京平

本研究關注的焦點在於議題的變動如何影響候選人媒體形象,以及是否候選人的媒體形象會造成其支持度變化。分析結果顯示,「興票案」對於宋楚瑜的媒體形象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但「兩岸關係」對於陳水扁及連戰媒體形象的影響為負面,「李遠哲效應」為正面影響。另一方面,發現連戰及宋楚瑜的民調支持度受到自己及其他候選人媒體形象的影響,而陳水扁的支持度則不受到候選人媒體形象的影響,顯然陳水扁的支持者是較不受到媒體影響的。

施純純, 徐永明

本研究是由國科會社科中心委託,針對國內七個政治學系所及中研院兩個政治學相關單位,檢視其專任人員於過去七年(1995至2001)期刊論文的發表情形。結果顯示,台大政治學系發表篇數最多,整體而言最具學術影響力。但若將專任人數的因素納入考量之後,中研院歐美所法政組與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的平均點數,分居研究機構與兼具教學任務機構的第一名,可謂國內較具研究生產力的單位。本研究亦分析各單位期刊論文發表的人員集中度與期刊集中度,以瞭解各單位的研究生產是否勞逸平均,以及發表論文的園地是否寬廣開闊。

黃紀, 湯京平, 吳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