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Issue

顯示第 1 筆至第 5 筆,總共 5 筆

第 9 卷・第 1 期
發行於 六月, 2005

本文回顧及評估香港特區政府從 1998 至 2003 年推行的公營部門「資源增值計劃」的政策執行。這是自 1990 年代香港引入英美新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縮影。筆者試圖以批判性方式解構「資源增值計劃」的意涵,指出改革的實質目標在數年間於執行上不斷被重塑,總體上公營部門資源是否有所增值是一個疑問。更明顯地,「資源增值計劃」變成以犧牲中下層公務員利益及增強管理層的駕御能力作為實質目標。應然性的「個人資源增值」仍然是一個遙遠的烏托邦。

蘇偉業

本文嘗試從權利的立論基礎出發,對於人的傳播權利提出新主張。首先,本文將探討言論自由的發展與不足:針對言論自由,其內涵除了眾所皆知的言論自由之外,還有接近使用媒體權與接收訊息權等都已陸續獲得推演,可見言論自由本身即是一個發展中的、內涵豐富的權利體系;儘管如此,言論自由仍有其理論上的不足之處,值得關注。其次,回顧權利的立論基礎,檢視德性權利、自然權利與第三代權利以來的主要發展,探究權利概念與立論基礎的歷史進展。再其次,針對傳播權進行分析,檢視傳播權的興起脈絡,並援引社群主義作為提出權利的立論根據。最後總結全文。此一論述恰與當前聯合國對於發展權與傳播權的強調相互呼應,因為唯有透過哲理思辯並將傳播權納為基本人權,個人與社會才能獲得健全的發展。特別是當此政經力量高度扭曲傳播領域之時,提倡傳播權正可提供世人一項足以對抗的有效利器。

賴祥蔚

杜瓦傑法則(Duverger’s law)中最為人熟悉的重要內容之一,即指出相對多數決選舉制度會傾向於產生兩黨體制。形成這種結果的解釋中,理性選民的「心理性因素」是重要的一項。在單一當選相對多數決的選舉中,理性選民為避免浪費選票會策略性地投給有希望勝選的大黨候選人。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從政黨的考量出發。對政黨而言,除非在選舉中有贏得過半票數的把握,否則為避免落選而逐漸被淘汰,可以主動出擊,在選舉上和其他政黨合作,來確保當選的可能性。比如在某些選區支持其他政黨,以換取在其它某些選區的勝選;或者是聯合競選,以換取當選後共同執政的利益。換言之,透過政治利弊得失的計算分析,政黨領導人可以在選前聯盟合作,來獲取政黨與自身的最大利益。即使在選民無法進行策略性投票的情況下,這樣的政黨合作會不會產生兩黨制?杜瓦傑所預測的發展,在這種情形下會發生嗎?

本文研究的目的即為建立一個賽局理論模型,分析政黨菁英之間選前合作的問題,探討政黨合作聯合競選與杜瓦傑法則之間的關係。在三個假定條件下,本文證明政黨會合作共推一組候選人聯合競選,使得杜瓦傑法則兩黨政治的預測成立但當這三個假設不能滿足時,杜瓦傑法則就不一定成立。

國民黨與親民黨為角逐二〇〇四年的總統而跨黨合作,共推連戰、宋楚瑜為代表泛藍與陳水扁所領軍的泛綠對決。這是台灣選舉史上政黨正式合作競選的首例。本文亦將從政黨合作的角度,利用賽局理論的分析架構,就「連宋配、國親合」這個案例,分成「該不該配」、「如何配」、與「要不要合」三部分做進一步的解釋與討論

田弘華, 劉義周

近年政治學界對制度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不單出現屬於經驗性理論範疇的新制度主義,亦有屬於規範性理論範疇的制度主義正義論。本文針對米勒的制度主義正義論的特色及其理論的一致性作出探討。其理論認真地對待制度的多層次性,目標是探討應該如何設計相關的制度及規管其運作以滿足社會正義的要求。米勒嘗試同時兼顧正義原則的多元性、正義原則功能之多面向性、社會系絡的多重性及資源的多樣性。社會制度如國家、市場及家庭在米勒的理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制度以外,分配結果、程序及個人行為都是制度主義正義論的重要元素,我們透過整合這些元素進一步發展制度主義正議論。本文勾劃米勒理論的整體架構並指出其理論有待進一步完善。若要尋找西方思想在社會正義上的啟發,米勒的制度主義正義論是不可或缺的,其理論對開創本土社會正義論有積極的作用。

梁文韜

本文嘗試從 A. Downs 為首的「中位選民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出發,從台灣 2000 年的總統選舉,觀察陳水扁在統獨問題上的新中間路線,對選舉結果的影響究竟為何。在分析架構上,是依 Adams and Merrill(1999)的機率式投票模式(probability voter model)為基礎,整合政策的空間及方向作用力,並計入非政策面向的影響,以條件式勝算對數模型(Conditional Logit)來分析。

本文的發現可歸納出以下幾點:一、統獨立場不鮮明的中間選民不再是泛藍穩固的支持群眾,他們投票給陳水扁的機率遠高於其他候選人;二、陳水扁另一個傳統民進黨情況不同的是,他相較於連、宋在吸納統派選票上並沒有絕對了劣勢,而且如果能越向統獨中間靠攏,越能吸引統派選票,不過當然也會因此而流失部分獨派選民的支持;三、中間選民事實上對新中間路線並不敏感,支持各個參選人的機率並不會因為陳水扁向中央靠而有太大的改變;四、宋楚瑜受新中間路線的影響遠較連戰來得小,所以陳水扁的競選口號除了提升本身的選票外,主要的作用在吸納連戰的票源;最後,從扁、連、宋三人能吸引到最多票數的最適位置來看,的確會如中位選民定理預期般的往中間立場集結,但也發現陳水扁即便站在極端偏獨的立場,吸引到的選票比例也與中間路線相去不遠,所以方向論者的最適極端理論也得到了印證。

王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