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選民在地方選舉的投票行為?不同層級的地方選舉之間是否有聯合競選?這兩個問題在過去由不同的分析途徑所處理,前者是應用調查資料而進行的選舉行為研究,後者則是根據訪問、觀察、歷史分析等質化方法。此次三合一選舉中的課題之一是選民行為是否因為同時舉行三種層級的選舉而受到影響,因此本研究試圖結合問卷調查資料以及地方派系人士的田野訪談,一方面分析濁水縣選民的投票行為,另一方面釐清地方派系的動員方式。根據TEDS 2005M資料,我們發現選民的縣長投票選擇受到政黨認同及縣議員投票選擇的影響;而根據田野訪談,得知縣長、鄉鎮長、縣議員之間的合作程度並不明顯,間接否定不同層級選舉之間相互影響的假設。之所以選定濁水縣是因為兩個政黨的競爭程度相當接近,而且田野資料豐富。本文同時呈現量化與質化研究的視野,開拓地方選舉研究此一重要領域。
Regular Issue
第 11 卷・第 2 期
發行於 十二月, 2007
本文利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四期四次國家認同組」面訪調查資料,探索台灣民眾在相關的兩個態度題組(包含外來人口影響與兩岸統合兩個五點量表)的回答模式。首先利用回答模式指標比較每一量表各種可能的回答模式。其次進一步作兩題組共九個題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連續性指標之驗證性潛藏類別因素模型,以及包含與不含回答模式的類別性指標之潛藏類別因素模型分析;同時作各類分析的比較,進而確定可能影響測量誤差的回答模式。最後以多變量分析比較以上三種潛藏類別因素模型中態度類型的推估,尤其著重在包含回答模式與不含回答模式之間的差異。
結果顯示,四種回答模式指標指出非極端回答模式的傾向最高。三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利用類別性指標之四因素模型,產生兩個因素分別代表中立與極端兩回答模式,其模型適合度比兩因素模型比較理想。比較連續性指標兩因素以及類別性指標的兩因素與四因素共三種的潛藏類別因素模型之後發現,考慮到兩種回答模式的因果模式分析效果比較好。其中明顯容易產生中立回答模式者為男性、非大陸各省市的少數族群、中上層以上或下層階級、與小學及以下或專科以上教育程度者;而極端回答模式則較容易出現在女性、非大陸各省市的少數族群、國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中層及以上階級與29歲以下或60歲以上的受訪者身上。綜合各種潛藏類別因素模型的結論可發現若未將回答模式從原始的態度區辨出來,性別與自評社會階層的對國家認同態度的影響效果會是「虛假」的,換言之,回答模式在檢視受訪民眾的此兩種量表態度時是不應被忽略的。
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贏得勝選,取得中央政府執政權,我國中央層級政權首次進行政黨輪替,並產生「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的體制型態。關於分立政府是否有礙於國家總體經濟表現,迄今仍是學界爭議的焦點。本研究以我國中央政府為分析對象,比較1992年至2000年國民黨執政的 「一致政府」(unified government)時期,與2000年至2006年民進黨掌握行政權的分立政府時期,整體經濟表現是否具有顯著差異。變數檢定與實證結果顯示,政府體制、實質政府支出,以及銀行利率等變數,對於國民生產毛額的變動具有顯著影響。就政府體制的影響來說,本文推論,在一致政府時期,政府整體施政較為順暢,因此促使國家經濟表現較佳;反之,在分立政府時期,由於府會僵局和政策滯塞,造成政府整體施政困境,使得經濟表現將受到負面影響。在結論中,本文摘述實證分析要點,並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組織研究之中,論及組織-環境關係者頗眾,但政治、社會領域所特別關注的自發協會,相關研究卻十分有限,中文論著尤其罕見。有鑒於此,作者乃以中國大陸的台商協會為案例,通過組織經濟學角度,結合社會資本、政治資本、專享福利等組織分析框架,說明自發協會所運作的制度環境,將如何影響其組織效能。具體而言,根據作者調查發現,處於中國大陸的制度環境中,上有強勢的國家機器,下有有力的社會網絡,協會規則又無法提供會員「專享福利」,台商協會的組織效能因而深受侷限。此項研究的經驗資料,來自兩位作者於2004到2007連續四年,在對岸四個城市台商社群的田野調查所得。
各國推動永續發展多數以「經濟、環境、社會、政治」等面向作為衡量指標,以高高屏地區常見的「登革熱傳染病」為例,傳染流行涉及「環境」(孳生源與傳染源)、「社會」(社區動員與境外移入)、「經濟」(產業升級與特色產業)與「制度」(風險認知、聯合防治機制)等多元因素,本研究從判斷分析觀點,採用「社會判斷途徑」為研究方法,以「環境、社會、經濟、制度」等作為「傳染病防治多元整合」的決策參考變數,探討高高屏地區民眾與政府防治人員的「環境正義」認知對推動地區永續發展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多數認為「環境」面因素是第一優先指標,其次為「制度」與「社會」面因素,「經濟」面因素則為最不注重的決策指標。據此建構「高高屏地區民眾的環境正義認知模式」,作為制定適合高高屏地方生態環境的行動策略,以有效推動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