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Issue

顯示第 1 筆至第 5 筆,總共 5 筆

第 19 卷・第 1 期
發行於 六月, 2015

Policy represent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foremost topics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pre-condition is the stability of policy preferences. While individual opinions may be influenced by many sources, scholars have found the macro level of opinion to be stable. The disaggregation of survey data may lead to the problem of a large standard deviation being encountered due to the small number of observations in some counties. Therefore, multilevel regression with post-stratification (MRP) is used to estimate public opinion toward budget spending on social welfare between 2007 and 2013. These MRP estimates are validated. However, this data analysis shows mixed results regarding the stability of public opinion in Taiwan.

Chia-hung Tsai

貿易與衝突之間的關係長期以來都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界所關注與辯論的重要議題。在宏觀理論層面上,不同的現實主義學者、自由主義學者和貿易條件主義學者之間對於貿易互賴究竟是帶來衝突還是和平有著不同的論述。而在經驗證據的統計分析上,採用大樣本統計的實證研究也發現了矛盾的結果。本文的理論認為,在國家配對的分析單位中,因為貿易互賴所造成的贏家和輸家將在兩國的國內分別形成支持開放的政治聯盟和支持封閉的政治聯盟,由於這兩個聯盟獲利基礎的不同,支持開放的政治聯盟偏好維持貿易關係,支持封閉的政治聯盟偏好減少貿易關係,若前者在國內政治上取得優勢(對政治領袖的政治生存來說是重要的考量),則出現衝突的時候政治領袖在考量貿易因素的顧慮下將減少使用武力的機會,若後者在國內政治上取得優勢,則出現衝突的時候政治領袖比較可能不考慮貿易因素而增加使用武力的機會,所以兩國之間的貿易互賴對減低軍事衝突發生的影響力是受到支持開放的政治聯盟對政治領袖的影響力所調節(mediate)的。本文運用賽局模型來分析理論的邏輯性,接著使用勝算對數模型來進行統計上的檢證,並且根據對資料與模型的解讀做出政策建議。本文的理論並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雖然雙方支持開放的國內政治聯盟的力量愈強愈有助於降低雙邊軍事衝突發生的機率,但這並不代表是一種正面的和平,在和平的背後可能隱藏了國家為了避免軍事衝突而不惜接受對方脅迫的可能性。

薛健吾

政治學的諸多主題,例如選舉競爭、政黨結盟、以及國際衝突等,皆涉及到行為者之間的策略互動。本文引介近來在美國政治學界新興的統計模型:「逆推統計法」(statistical backward induction),此模型的特色在於使用改良後的統計方法,驗證由賽局模型所推導出的策略互動,進而符合「理論模型的實證意涵」(empirical implications of theoretical models, EITM)的研究典範。本文「隨機效用模型」(random utility model)出發,探討一般常見的「樣本選擇模型」(sample selection model)與「巢狀勝算對數模型」(nested logit model)為何無法有效處理具有策略互動性質的資料,並逐步解釋「逆推統計法」如何結賽局理論與統計模型來分析這類資料。本文最後採用「逆推統計法」,一方面分析影響美國貿易代表處如何擬定「特別三○一名單」,以及被列名國家如何回應的因,一方面說明如何將「逆推統計法」應用於外交政策的實證研究。

吳文欽

褐地重建是矯正環境不正義的首要任務,但褐地重建過程卻可能重蹈不正義的覆轍,當環境正義逐漸成為顯學時,褐地重建正義卻鮮少受到關注,似乎污染地一旦得以重建就代表正義的來臨,殊不知褐地重建本身也會涉及不正義的問題。因此,本文聚焦於褐地重建過程中可能觸及的正義議題,首先探索主要的正義觀在褐地重建實務上的應用及其問題,其次檢閱褐地重建正義之相關文獻,從中爬梳先行研究所呈現的正義圖像。本文追溯幾位影響政治哲學發展甚巨之思想家─邊沁、諾奇克、康德、與羅爾斯的核心論述所發展而成的正義概念,並基此分析褐地重建正義相關文獻,發現效益主義與自由市場導向的文獻,大都從效率的觀點主張褐地重建中必須存在的妥協,例如為了吸引土地開發商的投資而降低污染整治標準等。至於強調自由與為底層爭取平等的文獻,對褐地實務的觀察則在於褐地重建的機會與品質是否因褐地社區的種族特性與社經層級而有所不同,以及褐地居民是否實質享受到褐地重建的利益與參與重建過程的機會。本文於結論部分除了總結相關文獻在褐地重建正義的思考盲點以外,也試圖將褐地重建正義融入我國,討論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中,褐地重建正義的應然圖像。

李翠萍

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流動,突顯了市場邏輯、國家主權和人權之間的緊張關係。其所造成的事實是,完全封閉國境已越來越不切實際,主權國家在其控制疆界的功能上陷入困境。全球化之下,主權不再以單一國家為基本單位時,一個新的全球性政治共同體,該如何維繫自由、人權、民主、正義等核心價值。因此,對政治及其相關概念進行全面反思已成為迫切需要。我們已無法繼續在民族國家的架構下,簡化疆界、民主、公民身份等概念,而是必須透過再思並重構這些概念,找到解決當前政治問題的出路。

巴禮巴和德希達分別提出了「疆界民主化」和「將臨的民主」概念,討論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其當前面臨的困境,以回應全球化時代的問題並思考新的政治共同體,是否有空間去容納陌異者?

「將臨的民主」將超越民族國家的主權概念,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取消主權國家,而是指對於主權有不斷介入、變革、創造和新的分享方式。於此,公民身份將不再只能以單一意義下的主權國家為區分,這也因此打開統治邊界,讓「外人」(étranger)(難民、街友、國際移工、無公民身份者)也能進入既有的「公民」體系,不僅僅只是為了接納,更是為了再認識和接受他們的他異性(altérite)。

解構哲學式的疆界民主化,超越了主權國家式的疆界和公民概念,將非法居留、偷渡、無國籍等除罪化。它所強調的是如何跳脫民族國家的觀點,形成一種沒有共同體的公民身份,實現世界公民的理想。亦即「人」及生存空間具有開放和多重性,從而讓反思疆界成為思考生存的基礎。

洪世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