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球自由民主似乎出現退潮,尤其是年輕世代對民主的支持度下降。在台灣是否也出現同樣的狀況?我們可看到「威權擴散」成為顯學,特別是在中國與美國進入戰略競爭關係之下,民主與獨裁之爭讓人們更為有感。本研究聚焦在台灣民眾的民主支持(是否認同民主政治絕對比獨裁體制還要好),尤其是檢視「中國因素」的影響力。我們想知道的是,以台灣在幾乎所有全球自由民主評比指標都名列前茅的狀況下來看,是否有辦法抵抗威權價值的擴散呢?本研究利用中國效應調查(2016)和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21)的資料來檢視民眾的民主支持態度。從2016 年的資料來看,本文發現中國因素確實顯著影響人們的政治態度,如果民眾對中國政府的評價較低、在兩岸關係當中較為注重台灣的主權安全,則會傾向支持民主體制比威權更好。而在2021 年的資料當中,本文發現中國因素的影響仍然顯著,尤其是對中國與對美國的評價。當人們對中國的評價愈高,愈不支持民主政治;而對美國的評價愈高,則是愈認為民主比獨裁還要好。也就是說,在美中強權競爭、且被形容為民主與獨裁的對抗之下,台灣民眾對美國與中國的評價,直接影響了對民主政治的支持程度。本文認為,中國因素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既深且廣,因此,我們都有必要更加了解威權擴散的途徑,才能更有效地共同鞏固民主政治。
Regular Issue
顯示第 1 筆至第 3 筆,總共 3 筆
第 28 卷・第 2 期
發行於 十二月, 2024
本文從實際政治生活的一個永恆核心現象—爭奪、支配與侵犯—出發,提出一種「兩重人性論」,以此作為理論架構,將孔子政治思想呈現為對於前述現象的根本替代方案。此方案以人道(humanity)和文明(civility)作為政治生活的應然目的,並且以自尊、同情、意志、人道和文明的結合,作為實現此應然目的的實踐起點。孔子政治思想以仁為核心,但我們為何應當自願追求仁,學界卻很少提出具有理性說服力的解釋。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有必要對此問題作出回應。藉由前述理論架構,本文也對於此問題,提出了一個初步的解釋。
自 1990 年以來,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一直是研究台灣民眾選舉與投票行為的重要解釋變數。雖然多數學者已意識到統獨立場不全然等同於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政黨認同,但它們之間(不)重疊的程度尚未得到足夠的檢視與討論,不少報導與評論仍習慣將統獨立場解讀為國家認同。統獨光譜的測量題預設了統與獨的二元對立性及測量選項之間的連續性,由此將光譜的中段稱作「維持現狀」。本文使用質性與量化的途徑,嘗試探索統獨立場測量的效度:質性方法從概念的重疊性著手,分析2011 年一場焦點團體座談中不同政黨傾向受訪者在論述國號認同時,帶入統獨立場、民族認同與政黨認同的程度。量化途徑使用2020 年所收集的全國性電訪調查資料(N=1,190),以多重對應分析方法解析這些測量題之間的潛在關聯以及統獨測量題選項之間的連續性。使用這兩個途徑的觀察結果都指向:統獨立場並未充份對應國家、民族與政黨認同,且其選項之間無明確的內在連結。這個「不連續光譜」的發現延續了學界過往對此議題的反思,並進一步提供國家認同研究者更多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