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援助與傳統上的發展援助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整體對外援助有很大的商業色彩,其中的非發展金援甚至比發展金援數量更多,本文即欲探討,中國包裹在「援助」之下的非發展金援,但是實為「類 FDI」的資金是否會與 FDI 一樣受到當地國家政治風險所影響?我們提出三個假設:中國非發展金援會受到政治制度、貪腐,以及政治穩定三個政治風險影響。利用 AidData 中的「中國全球發展金援資料庫 2.0」(AidData’s Global Chinese Development Finance Dataset, version 2.0),檢視中國在 2000 年到 2017 年對外較不具備發展條件的金援的不同類別,作者發現只有貪腐顯著影響中國對外的非發展金援,越貪腐的國家較可能獲得中國更多的類 FDI,政治制度無法影響中國給予非發展金援的決定,而唯一會受到國內政治不穩定的地影響 ,...
進階搜尋
民粹主義在政治上蔚為風潮,然在嚴謹的學術定義上,民粹主義在臺灣嗎?網路是民粹主義的溫床,本研究分析網路大數據,瞭解民粹主義在臺灣的情況。本研究以理論為基礎提出民粹主義的關鍵字和四大面向,再輔以網路上實際出現的民粹關鍵字,提出觀察網路民粹主義測量的關鍵字,是本文對於民粹主義研究的重要貢獻。
民粹主義具有「人民中心主義」的特質,與民主政治不同的卻是「攻擊菁英」、「排斥他人」以及「擁戴共同理想」,當四個面向同時發生時,可謂民粹主義盛行。整體而言,在本文研究期間(2018 年九合一選舉前三個月到 2021 年公投結果公告日),「攻擊菁英」聲量超過七百萬,為四面向聲量最多,依序是「排斥他人」、「人民中心主義」和「擁戴共同理想」。民粹主義四面向發生在不同議題,常見的議題是:九合一選舉亂象、美豬議題和韓國瑜遭罷免。
整體而言,「攻擊菁英」和「排斥他人...
社會信任、政治參與是檢視一國民主政治運作的重要指標,以往文獻指出,社團參與、人際接觸等社會網絡是孕育社會信任、促進政治參與的顯著來源。然而,隨著社會結構、媒體環境的改變,社會網絡已逐漸式微,網路媒體則成為人際交往的主要工具。本文的研究問題即在於:新興的網際網路是否可以成為累積社會信任、提升政治參與的觸媒?建立在以往的文獻,本文認為,在網路上廣泛地與網民接觸,並不必然會產生社會信任以及政治參與;民眾必須在網路上接觸、分享或者發表與政治相關的訊息,才有利於社會信任以及政治參與。據此,本文提出兩個研究假設,預期網路政治資訊使用頻率愈高,社會信任、政治參與的程度也會愈高。利用〈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第五波針對台灣的面訪資料,分析結果顯示,網路政治資訊使用並未能增加社會信任,但是能提升競選活動、接觸陳情、示威抗議等政治參與。
Since July 2019, an anti-Japanese movement has swept across South Korea following the Korea-Japan trade dispute. Koreans had launched intermittent anti-Japanese movements since the end of colonial rule in 1945, but the one in 2019 was notable for its scale and persist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is recent movement, focusing on Korea’s pre-existing social cleavages regarding Japan-one concerning...
自 2007 年起,北海道平取町的「愛努傳統文化及近代開拓之沙流川流域文化景觀」(アイヌの伝統と近代開拓による沙流川流域の文化的景観,以下簡稱:「愛努文化景觀」)計畫,正式成為該國第三處「重要文化景觀」。此次獲選被認為是日本原住民族法制上的一大突破。有鑑於它的重要性,本研究擬在「批判政策研究」 (critical policy studies)的典範引導下,來對原住民族與文化景觀的交錯,予以政策導向(policy orientation)之分析。本文指出,文化景觀概念導入了「容許變化」的文化理解,促使愛努傳統能夠透過 「多文化層疊構造」與「文化重層概念」來進行理解,這也為日本的原住民族政策帶來了突破的契機。即便如此,「愛努文化景觀」 下的史觀解釋(近代開拓 vs.內國殖民)依然有著根本的歧異,致使歷史認識也發生劇烈的碰撞。其結果,便是「近代─愛努─史前─自然」之多重層疊的解釋,...
戰爭議價理論是過去三十年西方主流國際關係學界解釋戰爭爆發的革命性突破之一。該研究途徑透過賽局模型的邏輯演繹得證下列本文關注的結論:不完全訊息是兩單一國家行為者談判破裂、兵戎相見,而使國際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為以信心建立措施來促進和平的外交實務,提供學理上的重要微觀基礎。然而,國內外相關經驗文獻卻鮮少對訊息與戰爭的直接因果連結進行驗證。對此,本研究設計並執行第一個台灣本土的隨機實驗來驗證該理論的此一經驗意涵。透過隨機分派控制危機談判賽局模型中行為者及其對手特質以及雙方的權力對比,本研究發現:藉制度設計使行為者在國際談判過程中向對手揭露的權力對比訊息越不完全,行為者間衝突升高而爆發戰爭的頻率與機率分別也都越高。此實證研究發現與戰爭議價理論相互呼應。同時也對利用信心建立措施來維繫和平的政策建議提供更具內在效度的經驗證據。
20 世紀的殘酷戰爭,為歐洲文明帶來了眾多挑戰。身為歷史與政治思想學者,柯靈烏爬梳了歐洲文明的發展軌跡,以及現代歐洲野蠻主義(barbarism)興起的條件。隨著理性思想和工業技術文化的蓬勃發展,柯靈烏認為,歐洲文明固有的文明性(civility)卻弔詭地逐漸失去了化育自身的沃土,而正是在此歐洲文明遭遇危機的處境下,德意志邦國為追求政治自由與獨立所創造的民族神話,成為了納粹德國假借民主程序掌權的契機。就此而言,柯靈烏提出的 「日耳曼群氓說」(German Herd Discourse)固然帶有英法西歐文明對德意志文化的歧見,但依柯靈烏之見,野蠻主義非只會發生在特定的民族場域裡,而可從任何自由民主政體中萌發。準此,本文將透過梳理柯靈烏針對歐洲文明和野蠻主義發展的過程及條件所做辨析,探討柯靈烏從人類心智的理性與情感,以及現代政治運作的貴族和民主原則兩個面向,來解釋文明與野蠻、...
因應近年來市內住宅電話用戶減少以及只用手機通話的人口 增加,電話抽樣調查開始在市話訪問之外加入手機訪問以維持調查的涵蓋範圍。但由於缺乏一份同時涵蓋市話使用者與手機使用者的抽樣底冊,調查前僅能分別從市話與手機各自的底冊抽樣,訪問後再合併資料,從而形成所謂的「雙底冊調查」。然而市話底冊與手 機底冊部份重疊(亦即市話與手機都有使用的民眾),而且兩份底冊的取樣率不見得相同,因此受訪者的中選率不完全一致,必須在訪問後加以校正。以此為研究焦點,本文首先簡介歐美文獻中常見的校正方法,並且說明為何這些方法無法用於臺灣當前的雙底冊電話調查。接著,本文聚焦於一項適用於臺灣的校正法:聯立方程式法(或稱組合估計法)。此方法雖已逐漸為臺灣民意調查業界所採用,但學界對它的研究仍有不足。為此,本文嘗試從三個面向來補足這段空缺:第一、檢驗聯立方程式法的統計性質;第二、改良該校正法的操作程序;第三、...
This paper reconsiders Hannah Arendt’s “method” of political thinking and its implicated critiques of the Rawlsian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oday, namely, the reflective equilibrium. By addressing Arendt’s approach to political thinking and comparing it with John Rawls’ counterpart, I argue that inasmuch as thinking cannot be reduced to philosophising, the outcome of thinking is by...
This study addresses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irect versus representative democracies. That is, are citizens more likely to turn out to vote in direct issue-oriented referendums or in indirect candidate-oriented public office elections? In ord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is study takes advantage of a rare case of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Taiwan’s 2018 concur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