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政治學者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技術,進行國會文本主題分類或是判別立場、情感和語意,節省人工過錄的成本。臺灣的國會是世界上唯一使用中文的民主國會,對於比較國會研究和中文文本分析的發展都至關重要。然而,在國會中使用的許多詞彙,並非一般常用的詞彙,而目前既有的中文斷詞系統不見得能區辨這些詞彙。斷詞的錯誤可能造成詞彙機率的估算偏誤,進而影響研究結果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提出一個針對臺灣國會研究建置的斷詞詞庫(Lexicon for Taiwan Legislative Studies,以下簡稱:LTLS),蒐集約 13 萬 7 千個立法和政治相關詞彙。此外,本研究史無前例地同時評測了結巴(Jieba)、中央研究院 CKIP 以及 Articut 這三個臺灣較常使用的斷詞系統在面對國會文本的斷詞表現。...
進階搜尋
本文認為中央政府的角色、行為與政策,決定了分配結果。本文試圖從民進黨在立法院席次比例與民進黨總統職位控制為形式的政治權力資源,檢視對市場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與政府重分配幅度的影響。資料來源為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資料涵蓋的時間從 1978 年至 2020 年台灣家庭重分配前與重分配後收入不平等的情況。運用誤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s)處理政黨動態因素對重分配與經濟不平等的效果。研究發現民進黨在立法院中的實力不僅對重分配具有直接效果,對於經濟不平等的降低也有直接影響。然而,以民進黨控制總統職位為形式的政治權力資源會降低政府重分配比例,但長期而言它卻會加深經濟不平等的程度,主要是總統施政受到國家對資本的結構依賴邏輯以及選舉制度的運作方式
所侷限。
本文旨在討論 2017 年至 2022 年美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美日韓三角安全體系不僅沒有因此而強化,反而發生鬆動的現象。本文認為,韓國和日本的戰略利害關係衝突是在三角體系內發生矛盾的主因。冷戰時期,富裕的民主國家日本和貧窮的獨裁國家韓國之間形成了不對稱關係,從此日本主導了韓日關係。近來,隨著韓國國力的上升和民主主義的發展,文在寅政府希望建立符合本國戰略利益和民主主義價值的新型韓日關係,但由於韓日未能就此達成共識,韓日之間發生了矛盾。例如,1960 年代美日韓三角安全體系形成的初期,日本和韓國之間的經濟規模差距 30 比 1,但到了 2010 年代,日本和韓國的經濟規模差距縮小到 3 比 1。雖然從整體經濟規模來看,兩國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但在軍事力量、經貿及供應鏈、民主主義等方面而言,日本所擁有的優越地位和影響力顯然已經逐漸衰退,韓日不對稱關係已進入終結階段。然而,在 2010...
國際社會對於中國不透明的金援的疑慮很多,特別是與西方傳統援助國家的不同有所批評,但是對於中國是否真的是國家債務累積在實證研究上卻相對缺乏。中國的對外援助最大的爭議點就是中國對外援助「不是傳統定義的援助」,中國對外的金援的目的以及條件充滿了商業色彩,不是以「發展」為目的,也缺乏「優惠性」援助,但這樣的資金卻又是中國對外金援的大宗。本文認為,在缺乏發展為目的以及不具備優惠性的情況下,「其他官方金流」(Other Office Flows,以下簡稱 OOF)本就不是作為改善受贈國家的有效工具,而中國的 OOF 與西方國家的條件性援助,在政治成本較低的情況下,卻更受到受贈國家的歡迎,特別是在中國追求海外資源的情況下,富有資源的受贈國家與中國都有龐大的資源作為重要抵押品,彼此都更願意冒著違約的風險給予以及接受 OOF。本文將借用 AidData「中國全球發展金援資料庫 2.0」(...
Taiwan’s populism has drawn scholarly attention since the 1990s. However, the existence of populism at the mass level in Taiwan lacks rigorous conceptual scrutiny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his sens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wo fundamental questions: (1) are there people with populist attitudes (populist voters) in Taiwan; and (2) if there are, which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本篇論文是一篇人權政治理論的論文,我們試著回答,我們該如何促進人們心理上對人權的實際支持。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建議我們需要了解人權的社會論述和個人心理機制的關係。因此我們提出一個解釋人權意向的道德基礎理論框架。這個框架結合了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等人提出的道德基礎理論以及丹‧麥亞當斯(Dan P. McAdams)的三階層人格理論。我們試圖以這個框架描繪從人權事件發生到形塑人權意向的心理機制和過程。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理論框架的用處,我們以一個特定的人權議題—死刑—為例,分析了八種死刑相關的社會論述,探討了死刑社會論述、道德基礎和死刑意向的關係。我們的理論指出我們需要特定社會的道德基礎分布,特別是道德基礎的子面向,才能知道這個社會的道德基礎和死刑意向的關係。因此我們進一步試著透過經驗資料探討我們的理論。我們以海特等人發展出來的道德基礎問卷為基礎,...
中國的援助與傳統上的發展援助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整體對外援助有很大的商業色彩,其中的非發展金援甚至比發展金援數量更多,本文即欲探討,中國包裹在「援助」之下的非發展金援,但是實為「類 FDI」的資金是否會與 FDI 一樣受到當地國家政治風險所影響?我們提出三個假設:中國非發展金援會受到政治制度、貪腐,以及政治穩定三個政治風險影響。利用 AidData 中的「中國全球發展金援資料庫 2.0」(AidData’s Global Chinese Development Finance Dataset, version 2.0),檢視中國在 2000 年到 2017 年對外較不具備發展條件的金援的不同類別,作者發現只有貪腐顯著影響中國對外的非發展金援,越貪腐的國家較可能獲得中國更多的類 FDI,政治制度無法影響中國給予非發展金援的決定,而唯一會受到國內政治不穩定的地影響 ,...
民粹主義在政治上蔚為風潮,然在嚴謹的學術定義上,民粹主義在臺灣嗎?網路是民粹主義的溫床,本研究分析網路大數據,瞭解民粹主義在臺灣的情況。本研究以理論為基礎提出民粹主義的關鍵字和四大面向,再輔以網路上實際出現的民粹關鍵字,提出觀察網路民粹主義測量的關鍵字,是本文對於民粹主義研究的重要貢獻。
民粹主義具有「人民中心主義」的特質,與民主政治不同的卻是「攻擊菁英」、「排斥他人」以及「擁戴共同理想」,當四個面向同時發生時,可謂民粹主義盛行。整體而言,在本文研究期間(2018 年九合一選舉前三個月到 2021 年公投結果公告日),「攻擊菁英」聲量超過七百萬,為四面向聲量最多,依序是「排斥他人」、「人民中心主義」和「擁戴共同理想」。民粹主義四面向發生在不同議題,常見的議題是:九合一選舉亂象、美豬議題和韓國瑜遭罷免。
整體而言,「攻擊菁英」和「排斥他人...
社會信任、政治參與是檢視一國民主政治運作的重要指標,以往文獻指出,社團參與、人際接觸等社會網絡是孕育社會信任、促進政治參與的顯著來源。然而,隨著社會結構、媒體環境的改變,社會網絡已逐漸式微,網路媒體則成為人際交往的主要工具。本文的研究問題即在於:新興的網際網路是否可以成為累積社會信任、提升政治參與的觸媒?建立在以往的文獻,本文認為,在網路上廣泛地與網民接觸,並不必然會產生社會信任以及政治參與;民眾必須在網路上接觸、分享或者發表與政治相關的訊息,才有利於社會信任以及政治參與。據此,本文提出兩個研究假設,預期網路政治資訊使用頻率愈高,社會信任、政治參與的程度也會愈高。利用〈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第五波針對台灣的面訪資料,分析結果顯示,網路政治資訊使用並未能增加社會信任,但是能提升競選活動、接觸陳情、示威抗議等政治參與。
Since July 2019, an anti-Japanese movement has swept across South Korea following the Korea-Japan trade dispute. Koreans had launched intermittent anti-Japanese movements since the end of colonial rule in 1945, but the one in 2019 was notable for its scale and persist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is recent movement, focusing on Korea’s pre-existing social cleavages regarding Japan-one conce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