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今日的台灣,威瑪共和也曾採行公民投票的制度並且以憲法明文規定之。按照立憲者的原意,之所以要將直接民主的要素帶入威瑪憲法,其理由主要在於他們──一如臺灣的立憲者──對於議會的不信任,因此將直接民主要素視為用以補充代議機關之不足,甚或是視為制衡議會的機制之一。德國法學者 Carl Schmitt(施密特)不僅曾經深入地分析議會制的正當性,也同樣對威瑪憲法當中的直接民主要素做出了批評:直接民主形成了對於議會制度的挑戰,並間接造成威瑪共和的瓦解。在理論層次來看,施米特對於代議民主與直接民主的觀察雖然在戰後德國被繼受,但他的影響卻常常被低估。因此,本文將對威瑪的直接民主制度進行概略性的剖析。接著則再回到理論面,透過 Carl Schmitt 的書寫來探討代議民主與直接民主的競爭關係,最後則透過其觀點來反思直接民主的侷限與缺失。
進階搜尋
The idea of crowdfunding has rapidly gained momentum around the world, as ordinary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solutions to compensate for the diminishing interest rates on their investments in bonds and bank savings deposits as a resul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2009. The authorities have long remained inactive, but due to the rapid growth in popularity of crowdfunding, they have slowly...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disaster response systems have the foundations needed to self-organize and overcome the uncertainties present in post-disaster environments. Drawing upon contributions from the resilience, network governance, 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findings of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isaster response system that operated...
國內國會研究對於立法委員發言甚少有系統性的實證研究,然而立委發言被《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認定是正式的立法行為之一,與表決同等重要。本文從探討立委發言開始,並聚焦在立委發言的三種訴求取向:政黨、選民與資訊。探究這三種訴求取向的文獻大抵在討論一個主要的研究問題:立法過程中究竟多數黨黨團會不會挾人數優勢,進行以服務選區為導向的「分配立法」?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兩大學派-「政黨中心論」與「綜合立法模式」─提出不同論點,並衍生出兩組競爭假設。本文的發現與政黨中心論者 Cox 與 McCubbins 的論述一致,他們認為多數黨黨團的影響力高時,會帶動更多選民考量的問政。本文蒐集選制改革後的「第七屆立法院」共八個會期的立委發言做為研究對象,依變項為立委發言的訴求取向-包括政黨、選民與資訊三種,主要自變項包括以個別立委「政黨團結度」測量的「黨團影響力」與以「黨團協商案」測量的法案「議題顯著性」。...
當代民主國家在政治決策過程中,是否兼顧兩性代表平衡,是其政權合法性很重要的來源,並且也是外界評判是否為「良善治理」的一項重要標準。有鑑於女性過往在社會經濟乃至於政治層面的相對弱勢地位,許多國家也嘗試以不同的制度設計,保障女性在國會中的代表席次。在兩性平等的世界風潮下,印尼自 1998 年以降,在國會選舉法與政黨法歷經數次沿革,試圖提升該國女性國會與各級議會議員的比例。本文試圖從 1998 年至 2019 年的五屆大選結果,觀察印尼女性政治參與在國會選舉層面上的進展,並初步探討影響該國女性代表比例的主要制度性因素。不同於傳統認為開放性名單比例代表制會造成黨內競爭與不利弱勢女性候選人的理論,印尼在小選區規模與多黨均勢競爭的情況下,採取開放性名單模式,反而使得未列於名單前段的女性候選人,仍能有機會當選。
The concept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aradigms is full of theoretical defaults in terms of the concept's definition. The hegemonic tran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xhibits the phenomenon of the fail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mechanism. The power shifting arguments also constitute theoretical challenges of continuous failure to the Balance of...
中國於改革開放後的迅速成長,使得中國的國際角色漸漸由受援國轉變為援助國,而中國大陸在能源上的缺口,以及非傳統的援助方式,引起國際社會對於中國援助動機的質疑。有鑑於中國對於能源需求孔急,以及對於石油價格的敏感度高,本文利用「全球中國官方資助資料庫」(AidData's Global Chinese Official Finance Dataset 2000-2014, Version 1.0)所建立的縱橫斷面資料(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data),檢驗兩個假設:第一,非洲的石油生產與中國對非援助有正面的影響;第二,石油價格與中國對非援助呈現正相關?作者以「二元勝算對數模型」(binary logit model)以及「隨機效應模型」(random-effect model)檢驗2000~2014年中國對 54 個非洲國家的援助,...
關於政治極化的討論,過去文獻從兩個取向進行分析,一是以民眾在意識型態或議題立場上的距離分布來測量,另一種則是從民眾對於政黨的情感反應來檢視。但不論是從哪一種取向來分析,政治極化對於民主政治運作的影響,都存在正反不同的論述。本文以台灣政治運作為背景,認為民眾的政治極化存在於情感上的黨性對立,而這種黨性極化恐會對台灣民主政治的實務運作產生負面評價,甚至動搖民眾的民主信念。為此,本文利用民意調查的方式,從社會認同理論出發,以社會距離的概念測量民眾的黨性極化,並檢測黨性極化是否對民主運作評價及民主信念產生負面影響。研究發現,以社會距離測量黨性極化具備信度與效度,且多數國民黨及民進黨認同者確實存在情感上的黨性極化,尤其,國民黨認同者的極化程度明顯高於民進黨認同者。此外,民眾的黨性極化雖然會對民主政治的運作評價存在負面影響,所幸並不會動搖民眾心中的民主信念,這對台灣民主政治的運作雖是正向訊息,...
台灣新一波國土計畫相關法案於 2015 年通過,為觀察環境相關的立法決策,本研究針對國會議程設定,以提案連署網絡為對象,分析立委參與的影響因素。著眼國土計畫法案的政策特性,本文結合網絡「行動者-關係」效應,從利益、政黨、認知與網絡結構等面向提出分析與解釋。研究發現,相較於公共利益召喚,基於地方利益所整合的共識更能驅策立委集體行動。遺憾的是,在提案連署網絡中跨黨結盟並未能成形,只有黨內合作主導提案支持關係。不過,本文分析證實提案人確實擁有較周延的調適認知,委員會資深制度已能確保專業影響力,網絡中的互惠與開放結構也頗為顯著,這些都有利於驅動國土計畫法案的議程設定。以上已深化吾人對國土計畫立法決策的瞭解,可做為未來實務與研究的參考。
國際關係的權力平衡機制,本身充滿概念定義模糊與高度的理論化缺陷。國際社會的霸權起伏,彰顯權力平衡機制失靈(failure of balance of power mechanism)的獨特現象,霸權更迭的論點,更構成權力平衡機制重複失靈的理論挑戰。本文首先回顧國際關係研究對權力平衡理論的質疑,擬超越美歐國際關係理論的思維窠臼,重新認識權力平衡機制的運作動因與面貌。其次省察東亞戰國時期合縱連橫實踐,以及出現一統帝國的客觀事實,探索權力平衡機制失靈的現象。本文結論以為,國際體系存在權力平衡機制啟動失靈與權力平衡機制修正失靈;探究權力平衡失靈,可以提升吾人對於目前國際體系權力轉換的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