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因素相當多,但是人格的因素長期被忽略。隨著近年人格與政治參與相關的研究愈來愈多,我國大學生對政治活動的參與也頗受重視,因此大學生的人格如何影響其政治參與的課題頗值得探討。本研究以五大人格特質理論為基礎,運用太陽花學運後的調查資料來分析大學生的人格、政治興趣及黨性對他們參與示威運動的可能影響。
本研究發現:人格特質不會影響黨性,但會影響個人的政治興趣。人格特質在控制其與黨性及政治興趣的互動關係後,不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參與太陽花學運,但開放性人格及親和性人格會間接影響學生參與太陽花學運。開放性人格愈高,會因為政治興趣愈高而影響學生參與太陽花學運;親和性人格愈低,會因為政治興趣愈高而影響學生參與太陽花學運。除此之外,社會科學相關科系的學生,也較傾向參與太陽花學運。
進階搜尋
減止訟為臺北市率全國之先的首創政策,藉由集中管理臺北市政府訴訟案件,由減止訟組專案管制,力求快速定紛止爭。依據臺北市政府法務局的統計,自減止訟創新執行以來,民事訴訟案件新增案減少,積案亦逐年減少。從組織內部創新執行的角度來看,有效的創新執行需要制度助力的支持。同時,制度助力會塑造組織成員對於創新制度的信念與反應,從而影響內部創新的結果。針對公部門的特性以及減止訟的制度源起,本研究以管理支持與資源憑藉,做為減止訟的重要制度助力。本研究向臺北市政府類一條鞭法制人員進行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法制人員普遍肯定首長立場對於減止訟創新執行的重要性。尤其,市長的鼓勵或表揚會影響機關首長在減止訟的立場。同時,減止訟的作業程序是法制人員的重要資源憑藉,對於創新執行同樣具有顯著的影響效果。本研究並研提實務建議,希冀未來可進一步疏減訟源,建立市府同仁安心執法的環境。
自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假新聞蔚為話題,打擊假新聞的迫切性成了共識。在假新聞盛行的年代,我國民眾認為假新聞該不該管制呢?本研究發現,高達八成五的民眾同意政府管制假新聞。其中明顯會影響民眾認為假新聞需不需要管制的是「第三人效果」,亦即認為假新聞的流傳會影響「其他」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判斷,所以需要政府管制假新聞,但認為假新聞的流傳會影響「自己」對公共事務判斷的民眾,反而不會支持政府管制假新聞,這是典型的第三人效果。
然而,政府是不是應該管制假新聞呢?從本研究發現,政黨認同是影響民眾此一態度的重要因素,可見政府是否管制假新聞此一議題仍有政治色彩,非純粹第三人效果的影響,且已經有七成六的民眾認為「政府為了規避責任,會將對政府不利的消息,說成是假消息」。建議政府審慎應對,即使立法管制假新聞,也應考慮管制程度,不宜違反言論自由。
Machiavelli has been conventionally understood as the proponent of extreme Machiavellism. He has been easily demonized as the advocate of tyranny pursuing private interests and power regardless of means and methods and of being unconditionally committed to evil, as well as a thinker who has completely disregarded morality and excluded this virtue from the realm of politics. By drawing upon a...
本研究探討人格特質與政治容忍感之間的關係。鑒於台灣過去文獻未曾探討心理因素與政治容忍感之間的關係,故本研究檢視人格五大特質—外向性、親和性、嚴謹性、情緒穩定性和經驗開放性—對於大學生政治容忍感的影響。運用來自〈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定群追蹤研究〉第四年的調查資料,本研究透過有序勝算對數模型估計人格特質與政治容忍感之間的關係。實證結果發現,親和性和經驗開放性兩項人格特質對於大學生的政治容忍感具有顯著性的影響。確切而言,親和性人格特質愈高的受訪者,其政治容忍感愈低;反之,經驗開放性人格特質愈高的受訪者,則有較高的政治容忍感。另外,嚴謹性和情緒穩定性兩項人格特質對於政治容忍感亦有部分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雖然外向性人格特質與政治容忍感之間似乎不具有關聯性,但是進一步檢視人格特質對於不同性別大學生政治容忍感的影響,則發現外向性人格特質愈顯著的女性大學生,其政治容忍感愈低;再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台灣民眾如何評價美國與中國的防疫成效?國際情勢與疫情資訊龐雜變化之際,民眾又該如何做出判斷?作者以「印象理論」(image theory)作為研究架構,探討美中國家領導人印象和中國軍事威脅是否會對美中防疫成效認知造成影響。本文建構三個變數,分別是「美國領導人印象」、「中國領導人印象」,以及「敵對印象」,從而檢驗台灣民眾的主觀認知是否會影響其對美中兩國防疫成效的評價。本文採用「2020 年中國印象:美國因素的影響評估」調查資料,藉由「有序勝算對數模型」(ordered logit models)進行檢證,探討領導人印象與軍事威脅的效應。實證結果符合研究預期,對於該國領導人印象愈佳的民眾,愈容易給與該國正面的防疫成效評價;去除軍事威脅後,對中國產生好感的民眾,傾向給與中國正面的防疫成效評價,卻未必願意肯定美國的防疫政策。此等結果證實印象理論的研究經驗,...
本研究試圖透過理念來了解公共政策與其所在之社會間的關係,而此一關係在轉型期裡又特別重要,因為這是個結構及理念同時發生重大變遷的歷史時刻。因此,掌握兩者間的同源性可說是政策研究之理論與實務面的核心課題。文章以台灣歷史上對毒品施用者的政策,及其間多次的轉變作為研究的對象,除了藉著毒品施用者特別邊陲的位置,而在減少主流社會之權力與利益的介入之際,突顯理念的地位之外,也透過數度的轉型與政策的變遷,歸納出台灣社會的特殊性。不同於「政策典範」的概念僅涉及政策理念的形式,本文由文明化歷程所發展的架構,還指出了政策理念的實質內容。首先,文中透過「個人—社群」及「吸納—排除」兩軸,對毒品施用者的處置提出四種政策理念,即大監禁、威嚇、減害與和解;其次,參照著國際政經體制而帶出了此間政策理念的一般路徑,並串連出政策理念與政治社會脈絡間的同源性;最後,透過對台灣歷史上對毒品施用者的政策,...
在武力使用較受限制的當代國際社會,經濟制裁便成為國家之間處理衝突議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在互賴程度較高的國家之間,彼此之間或至少其中一方將因為比對方有較低的敏感性與脆弱性而擁有制裁槓桿,而近年來全球化的進展更加深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賴關係,那麼,全球化對於經濟制裁的影響又是如何呢?本文的目的,即在於探究目標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這三個不同面向上的全球化程度,對於其在被單一國家威脅或是實際執行經濟制裁之後是否會讓步所產生的影響。根據相關文獻的建議,本文的論點預期,當目標國的「對外政治連結」程度愈高時,基於「目標國可能受到實質多邊制裁的程度愈低」、「目標國可能得到的外部支持程度愈高」、「目標國與發起國之間的敵意程度愈高的可能性愈大」以及「政治因素的影響方向較為穩定」等四大理由,因此在發起國對目標國發出制裁威脅或者是實際執行經濟制裁的時候,目標國的對外「政治連結」程度愈高,...
Facing labor shortages and looming economic challenges, East Asian countries decided to open their labor markets and recruit low-skilled foreign workers. For example, Taiwan adopted a guest-worker program in 1992 that heavily involved private recruitment agencies as labor mediators, whereas Korea launched a temporary labor migration program in 2003 through government-to-government agreements....
Local elected officials are expected to advise or mandate their citizens to take protective action when their communities face imminent risk. These decisions are challenging, as they must be made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aiwan’s local elected officials’ decisions to suspend public and school operations in response to impending typhoon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