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政治生活中,經常面臨「群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難以兩全的情況,面對這樣的兩難,當事人將如何抉擇?這涉及政治生活的本質,我們也希望瞭解臺灣民眾的傾向。有鑑於此,本研究乃針對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的糾結,透過 2008 年又一波經貿開放前後所進行的三次平行民調,觀察他們如何在兩難間取捨。我們的研究顯示,臺灣民眾對經貿開放的立場,既受其所認知的整體利害,也為其所認定的個人得失所左右。兩者若有所衝突,民眾一般無所適從。但因此而有所糾結的民眾,則往往更在意整體利害:民眾認知兩岸開放若對臺灣有害,即支持緊縮;反之,則傾向贊成開放。
進階搜尋
自 1958 年 Organski 提出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以來,其有效地解釋了大國間的戰爭,並成功地挑戰權力平衡理論(Balance of power theory),成為解釋國際戰爭之主流理論。其主要論述為:當一國之權力與另一國相近時,若該國對另一國或現狀不滿意,則該國極有可能發動戰爭。Lemke(2002)進一步將權力轉移理論應用至區域戰爭,主張權力轉移理論不僅適用於霸權戰爭,亦能有效解釋區域戰爭的發生。然而,當本文檢視個別東北亞國家的衝突行為時,卻發現東北亞國家,尤其中國大陸與日本,有著與權力轉移理論假設不同的行為模式。具體而言,本文以量化統計和質化分析比較方式分別檢視 1918 年至 2007 年間東北亞爭霸國家相對權力與不滿意度,並聚焦於中國大陸與日本的衝突行為。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最可能在國力佔優勢或對另一方不滿意時發動戰爭,...
政府公務人力人口特性組合和社會人口特性較為近似,稱為文官代表性,這是政治治理正當性的課題,也有助於增進經營績效。本文使用長時間統計資料,分析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的女性人力狀況,提供文官性別消極代表性的系統性和趨勢性研究。分析結果可歸納成幾項重要發現。第一,台灣政府部門一般性行政機關女性公務人員已具備充分的消極代表性,代表性已超過亞洲國家,甚至和西方國家平均值也很接近。第二,行政機關不同工作的女性公務人員比例相差極大,政府部門明顯的存在性別工作隔離現象。第三,儘管女性整體消極代表性持續增長,但是各行政機關首長和高階領導性職務等的女性比例卻非常低,簡任各職等女性比例也僅約整體女性平均值的一半,代表著女性公務人員確實面臨著玻璃天花板困境。上述發現的背後意涵和成因,本文都有深入的討論,並提供可能的對策。本文認為性別工作隔離現象如繼續深化,高階女性消極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就難有明顯改善。此外,...
糧食是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物資,糧食價格的波動不僅影響經濟發展的進行,也關係到農民的生計。中國的糧食價格在 2004 年之前的糧食雙軌制時期大起大落,2004 年之後的全面市場化時期則轉為逐漸上升。此種價格波動的軌跡是奇特的,因為在經濟發展初期,如何避免糧食短缺是發展中國家主要的農業問題。即使克服了糧食短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糧食價格應該會逐漸上升,不至於發生糧食過剩使得價格連年下跌。本文運用二元經濟模型對中國糧價的變動提出解釋,並指出中國政府限制農民進城和強迫糧食生產的政策,造成糧食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失衡,從而導致了糧食價格的不穩定。
This paper adopts the state capitalist approach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politics, particularly changes in union capacities, since the reform period. In China, state capitalism not only entails the persistence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labor markets, but also state fragment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Since the 1990s, the Chinese state’s promotion of state-owned...
近來,在全球市場中,國家資本主義相較於其他政治經濟體制似乎成為一種強勢且具有競爭力的制度。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國家資本主義的關係更是學術界、政策界乃至實務界研究與討論的對象。然而,相關論述在概念發展與理論化方面卻呈現前所未有的紊亂。一者,大部分學者均同意中國目前政經安排已不再是社會主義,但究竟是屬於哪一種政經體制卻莫衷一是。再者,即便在將中國歸類為國家資本主義的諸多研究中,中國國家資本主義往往被賦予不同的概念意涵。這兩種趨勢使得相關研究難以產生有意義的對話,同時也無助於理論架構的建立。因此,藉由回答「是否存在著以及什麼是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本文主張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研究應該放置在比較資本主義的框架中討論,抽繹出中國內部國家與市場互動的普遍原則。同時,將之對照其他同屬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體的內部政經發展,以此得出有意義的比較與類型化,方能避免中國研究在比較政治學中被特殊化的困境。
農村是中國共產黨政權發展與穩固的基礎,而城鄉均衡發展也一直是其現代化過程中一直被強調的重點。然而,其透過國家介入、規模化經營、市場競爭三合一的農村發展模式,卻造成社會力發展遲滯的後果。缺乏社會力參與治理與自主發展能力的農村,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其對於國家扶助的過份依賴,以及國家引進市場力量後所造成的階級剝削及貧富差距擴大,導致其維持社會穩定的目的不易達成。本研究透過歷史資料的檢視以及實證調查,指出中國農村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強國家、弱農民,農民不能」現象的癥結,實源於文革結束後,資本主義被引進之初,由於擔心草根組織對政權產生威脅,共產黨刻意以國家資本主導農村發展,壓抑其社會組織,因此造成農村村落原子化、公共生活貧乏、社會資本低度發展的結果。如何在不威脅國家權威的前提下重建草根力量,使其在穩定社會的工作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是中共無可迴避的挑戰。
近年來在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崛起的全球政經變動下,興起一股討論國家資本主義風潮,然而過於偏重實證經驗之解析以及缺乏與既有理論脈絡之連結,無法展現理論發展與分析層次的動態變遷。本文爬梳自十九世紀末國家資本主義初始至今的相關文獻,嘗試回答以下問題:學界廣泛使用「國家資本主義」以描述當前的政經形勢,其概念究竟為何?本文主張國家資本主義意指國家透過參與市場的經濟活動以達政治目的,其歷史發展與理論脈絡可區分為三個時期: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 1980 年代、2007 年至今,發現在政經邏輯不變的情況下,討論重心反映了研究途徑由結構主義向功能主義乃至於新制度主義的變遷,研究層次亦由宏觀漸趨微觀。近來豐富多元的實證素材,可讓吾人在承認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中無法避免國家干預之前提下,進行更細緻地討論與微觀分析。
作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區域,拉丁美洲在這二十多年間發生不少政府介入市場的行為,尤其表現在外資的強制徵收上。本文探究拉丁美洲國家外資徵收的原因,並特別關注國內政治及制度的影響。國家資本主義的一項特色在於,政府介入經濟活動是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本文認為此政治目的即是國家領導者要鞏固其統治權力。奠基於理性選擇理論與政治生存的概念,本文認為當領導者面對較大的制度限制時,愈可能採取徵收外資的手段。此外,根據既有關於外資徵收的理論,非民主國家和石油盛產國比較有可能徵收外資。為驗證上述研究假設,本文使用 1980 年至 2008 年拉丁美洲 18 個國家外資徵收的資料,以多層次卜瓦松模型和多層次二元勝算對數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當領導者受到的制度限制程度愈高,徵收愈可能發生,此外,民主國家較不易徵收外資,而石油產量高的國家較易徵收外資。本文亦討論委內瑞拉和巴西兩個個案,...
Policy represent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foremost topics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pre-condition is the stability of policy preferences. While individual opinions may be influenced by many sources, scholars have found the macro level of opinion to be stable. The disaggregation of survey data may lead to the problem of a large standard deviation being encountered due to the small number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