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描繪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下的大學與社區在地實作行動者網絡,以及連結建立後的轉譯過程,嘗試提出新的社區營造理論取徑,即一種由下而上小型、在地、開放與持續組裝(Bottom-up-Local-Open-Reassembling,以下簡稱 BLOR)的行動者網絡。在全球化影響下的風險社會中,BLOR 行動者網絡是可以容錯與彈性調適的組織型態,因此有利於掌握在地脈絡、開放參與以及運用群眾智慧來提出創新解決方案。本文將社區視為異質的組成且具開放性,大學行動者與社區形成夥伴關係,共同開展 BLOR 行動者社會創新網絡,來回應在地所遭遇的挑戰與需求。它嘗試突破傳統社區營造(以下簡稱為社造)的封閉性和權力中心化等問題,透過大學行動者媒合不同議題所交織和開放參與的在地實作網絡,持續在不同社群的文化習性中進行轉譯和重新組裝,創造異質性群體能夠共存共同發展的有利條件。BLOR...
進階搜尋
在社經資源分配不均、政治機會結構、政治社會化及性別角色衝突等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女性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常居於劣勢與被邊緣化的一方,加上女性候選人在選舉過程中往往處於較不利的競爭態勢,因而影響女性參選意願和當選機會,是以,各國無不透過各種制度設計與誘因機制,藉此強化與提升女性參與政治的動機和機會。由於過去較少實證研究檢視婦女保障制度與選舉競爭程度對女性參政的實質影響,為填補此一研究缺口,本研究旨在探討制度因素與選舉過程對於女性參選意願和當選機會的影響,一方面探究婦女保障名額多寡對於女性參選的誘因與效果;另一方面從選舉過程出發,分析選舉競爭程度對女性參政機會的影響。
本研究蒐集整理 2002 年至 2010 年三次縣市議員選舉的得票資料,利用量化分析方法評估制度設計與選舉競爭對女性參政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獲得幾個重要的研究發現:(1)婦女保障名額制度的確可激勵政黨提名女性參選...
本文重新檢視政治課責的理論依據,即委託人與代理人理論,討論其在選舉課責的應用上可能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人民向政府課責的前提是人民必須先認知某些事務是政府的責任,並在此前提下評估政府的施政表現,且透過選舉獎懲現任者(或連任政黨的候選人),此種獎懲過程與結果即為政治課責的表現之一。根據這些對於政治課責在理論上的修正,本文認為當民眾認為政府負責的事務相當廣泛時,較有可能對政府課責。相對地,當民眾認為政府的責任是相當有限時,則較不會將社會問題歸咎於政府或現任者。為驗證本文的理論假設,本文採用新的指標測量人民對於政府責任的認知,並以 2014 年高雄市長選舉和 2016 年新北市與台中市立法委員選舉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政府責任認知與施政滿意度對於現任者支持的影響有兩種模式:其一為民眾認為政府的責任相對較大的時候,滿意現任者施政的民眾較不滿意者有較高的機率會投票給現任者(...
This study incorporates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o explain individu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 argues that three factors in the rational choice framework – selfefficacy belief, perceived benefits and civic duty – play a pivotal role in medi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
休謨的政治哲學之影響,是在啟蒙時代的世俗化趨勢中,為人類的政治與道德生活建立以激情與人性為主的基礎。在這個倫理自然主義的哲學方案中,休謨雖以視理性從屬於激情而著稱,但他在《人性論》 第二卷中對人類激情的深入剖析, 長久以來卻較為研究者所忽視。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指出休謨的激情理論對其政治哲學之貢獻。在這個休謨思想的側面中,我們看到他將社會秩序的根基,建立在人類本性中對他人意見的在乎。此一本性不僅足以在群體中形成秩序,還將逐漸形塑出每一個民族獨有的道德特徵與價值體系。面對各民族在文化與價值上的殊異, 休謨認為,從人類歷史與經驗中所歸納出的效益原則, 足以作為調和價值衝突、 進以開展道德審議的立基點。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地理加權迴歸(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分析電子治理與貪腐控制之間相關程度的空間異質性。 傳統線性迴歸的結果顯示, 在電子治理常提及的電子化政府和電子化參與等兩個概念,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 對於降低腐敗現象, 可能是強有力的工具。 研究結果顯示, 在電子化政府與電子化參與的模型中, 確實存在空間異質性。 以亞洲的中國大陸為例,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相較於其他區域, 其電子化政府的發展程度與其貪腐控制的正向關係程度較高。 再者,本研究發現電子化參與的程度與貪腐控制程度正向相關程度較高的區域在非洲的東部與南部。 根據本研究的分析結果來看,未來在進行貪腐研究時, 應該可以納入空間異質性的思考, 產生因地制宜的策略。
選舉制度是否影響投票參與,一直深受國內外學者所關注,而選舉制度改革是否對投票參與造成影響更是頗多爭論。本研究以台灣立委選舉為分析對象,探討選制變遷對投票參與之效應。在方法上,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為比較組,評估選制變遷對立委選舉投票率之影響。此外,本研究進一步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2008L 針對 TEDS2004L 成功樣本之定群追蹤資料,分析台灣同一群選民在新舊選制下投票參與的穩定與變遷。
研究結果發現,雖然選制變遷對總體投票率並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不過,個體選民對新舊選制的主觀評估及他們的個人特徵,則顯著影響他們投票參與的穩定與變遷。尤其是評估新選制比舊選制更讓人不想去投票的選民以及小黨支持者,都比較傾向在舊選制下有去投,但新選制下不去投。本研究認為透過上述結合總體與個體層次的分析,...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藉由分析配對經驗資料評估配偶間對政治議題的態度一致性,以瞭解是否存有性別上的落差。使用的資料來源是於 2011 年 6 月執行的配對電話調查,共計有 354對夫妻參與調查完成訪問。除了評估配偶間在政治態度上的一致性之外,我們進一步以配偶間婚後的互動狀況以及代表婚前社會化影響的相對教育程度與省籍背景等因素來解釋配偶間的政治態度一致性。整體而言,配偶間在政治議題上有一定的一致性。此外,夫妻間討論政治的頻率以及省籍背景對於彼此之間政治態度一致性存有顯著的關連性。本文的結論是配偶間政治態度的一致性同時來自婚前與婚後兩類因素的影響,但應有較多的政治態度一致性是婚前即已存在的。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ideological extremism is portrayed in online and offline communications by using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We evaluate whether any forms of ideological biases are observed among Twitter users in Korea. We also examine how users are ideologically distinguished from one another in terms of their online political behavior. While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社會抗爭在台灣政治變遷的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過去關於台灣社會運動的文獻大多為質化案例研究,卻很少有研究解釋為何台灣有些地區較常發生社會抗爭,而有些地區卻不常出現抗爭。為了補充相關文獻的不足,本研究利用一個獨特的抗議事件資料庫,採取政治機會結構論的視角,解析台灣各縣市為何會有不同的抗爭頻率。本研究的實證分析顯示:第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民進黨執政的縣市較常發生地方抗議事件;第二,各縣市的地方抗議在選舉年時,會有較高的發生頻率;第三,民進黨籍縣市議員當選的比例,對於地方抗議事件的頻率沒有顯著的影響。總結而言,本研究為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提出更細膩的解釋,同時也對新興民主國家的政治過程提出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