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lars have conventionally debated whether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has resulted in the breakdown of corporatism or its resilience. Beyond this dichotomy, this paper uncovers "consult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as a new path paved by 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s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hereafter, Korea): Japan's Abe Shinzo cabinet and Korea's Park Geun-hye administration attempted to...
進階搜尋
本文對於世代的劃分是著眼於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成年的民眾,運用薪資公平正義認知的經驗性資料來檢視世代之間對分配正義的認知。方法上本文運用交叉分類隨機效果模型(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來緩解因年齡與世代兩者高度共線關係所導致估計值失真的問題。研究發現薪資公平正義認知不但具有世代之間的差異,同時在年齡群組上也呈現出明顯的不同。其次,個人層次解釋變數的效果上,男性、有婚姻關係、高教育年限、自認為是上層社會階級、以及大陸各省市族群對自身薪資公平正義認知較高。這些傳統上屬於社會優勢族群在資源與機會的取得上具有優勢,產生的結果就直接反應在對自身薪資收入的感受。另外,薪資公平正義認知不同年齡層之間呈現出生命週期效果。20-29歲年齡層的民眾是「薪情」最不美麗的一群,30歲以後民眾才漸漸地滿意自己的薪資。相對的,...
事業廢棄物治理牽涉違法棄置不易建立危害因果關係,以及違法行為在法規適用上的爭論。本文以高雄旗山農地廢爐渣汙染爭議為個案,採取「新科學政治社會學」分析途徑,探究事業廢棄物治理所牽涉各層級政府單位與組織之間的權力運作,以及科學知識、規則與權力之間如何交織成動態且複雜的網絡。個案凸顯權力結構和資源不對等的問題,以及事業廢棄物治理的困境。居民發現高雄市旗山區圓潭池內因轉爐石級配料回填造成生物大量死亡且發出難聞氣味。環保局宣稱土壤檢測結果為沒有污染,而農委會農糧署檢測發現水質具強鹼性,且土壤重金屬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政府單位對於轉爐石究竟歸誰管有不一致的說法;業者聲稱轉爐石乃煉鋼過程中的「副產品」,不適用「廢棄物清理法」。地方居民組成自救會並結盟公民團體展開一連串公民行動,包括:召開記者會、陳情抗議、環境監測與法庭訴訟,不僅形塑政策論述與科學知識生產,同時影響法規修正。...
戰後盟軍統治時期日本採用《政治資金規正法》、《公職選舉法》等推動政黨政治的發展,然其政黨政治最大特色在於自民黨的長期執政。時至90年代,日本為清新政治、打破自民黨長期執政下金權政治的窠臼,新增《政黨助成法》、《政黨法人化賦予法》等,進行政黨政治的改革。本文旨在探討上述現行法律之政黨條款運作之下出現矛盾的定義,加上政黨競爭激烈產生制度間矛盾的局面,藉由檢驗日本《政治資金規正法》和《政黨助成法》的政黨條款,明瞭前法主要政黨數日增、但政治獻金卻逐漸下降,而後法卻是主要政黨數減少、但政黨卻深度倚賴補助款的迥異結果。
本篇論文聚焦在如何整全地解決「自然狀態的事實與虛構」之爭議。我們將透過重新整理霍布斯式自然狀態在既有討論中的爭議,指出哲學虛構、歷史真實的詮釋爭議,來自於討論者多以經驗主義式的事實,理解自然狀態概念內的經驗描述,進一步來說,透過重新建構霍布斯意義下的「事實」,霍布斯的體系得以消解哲學虛構與歷史真實的對立。最後,我們意圖探討政治哲學與敘事理論的聯繫,本文的觀點是,至少在霍布斯的框架中,自然狀態概念的作用,即是把經驗現象轉化為意義之網,從而使霍布斯得以藉由一種趨近於當代敘事理論的理論性說法,擴大政治哲學的經驗範圍與現實感。
本文探究安全同盟成員間對於安全合作的爭端,主要目的為瞭解成員在何種狀況下會公開質疑同盟關係,以及公開同盟爭端對同盟關係的長遠影響。國家基於安全需求加入同盟條約,由於盟國的安全利益與履約能力隨著國際政治波動而變化,盟友可能對同盟的效益產生歧見,進而對同盟關係產生爭執。但是將聯盟合作的問題公諸於世,可能使外部威脅懷疑同盟的可信度,因此公開聯盟爭端的出現表示同盟關係出現變化,值得吾人瞭解背後的成因與其影響。本文檢視冷戰間成立的雙邊同盟,分析外部威脅、盟友間國家實力對比、以及民主化程度三個變數,結果顯示,如果同盟不能反映聯盟內外變動帶來對安全利益的需求,或是盟友想要展現解決同盟問題的決心時,盟友會提出抱怨、質疑、或要求改善同盟關係,即使盟國瞭解公開內部不和可能帶來安全風險,他們仍願意提出爭端。本文進一步發現,曾出現公開爭端的同盟關係更容易破裂、同盟持續期間較短,...
本文深度描繪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下的大學與社區在地實作行動者網絡,以及連結建立後的轉譯過程,嘗試提出新的社區營造理論取徑,即一種由下而上小型、在地、開放與持續組裝(Bottom-up-Local-Open-Reassembling,以下簡稱 BLOR)的行動者網絡。在全球化影響下的風險社會中,BLOR 行動者網絡是可以容錯與彈性調適的組織型態,因此有利於掌握在地脈絡、開放參與以及運用群眾智慧來提出創新解決方案。本文將社區視為異質的組成且具開放性,大學行動者與社區形成夥伴關係,共同開展 BLOR 行動者社會創新網絡,來回應在地所遭遇的挑戰與需求。它嘗試突破傳統社區營造(以下簡稱為社造)的封閉性和權力中心化等問題,透過大學行動者媒合不同議題所交織和開放參與的在地實作網絡,持續在不同社群的文化習性中進行轉譯和重新組裝,創造異質性群體能夠共存共同發展的有利條件。BLOR...
在社經資源分配不均、政治機會結構、政治社會化及性別角色衝突等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女性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常居於劣勢與被邊緣化的一方,加上女性候選人在選舉過程中往往處於較不利的競爭態勢,因而影響女性參選意願和當選機會,是以,各國無不透過各種制度設計與誘因機制,藉此強化與提升女性參與政治的動機和機會。由於過去較少實證研究檢視婦女保障制度與選舉競爭程度對女性參政的實質影響,為填補此一研究缺口,本研究旨在探討制度因素與選舉過程對於女性參選意願和當選機會的影響,一方面探究婦女保障名額多寡對於女性參選的誘因與效果;另一方面從選舉過程出發,分析選舉競爭程度對女性參政機會的影響。
本研究蒐集整理 2002 年至 2010 年三次縣市議員選舉的得票資料,利用量化分析方法評估制度設計與選舉競爭對女性參政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獲得幾個重要的研究發現:(1)婦女保障名額制度的確可激勵政黨提名女性參選...
本文重新檢視政治課責的理論依據,即委託人與代理人理論,討論其在選舉課責的應用上可能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人民向政府課責的前提是人民必須先認知某些事務是政府的責任,並在此前提下評估政府的施政表現,且透過選舉獎懲現任者(或連任政黨的候選人),此種獎懲過程與結果即為政治課責的表現之一。根據這些對於政治課責在理論上的修正,本文認為當民眾認為政府負責的事務相當廣泛時,較有可能對政府課責。相對地,當民眾認為政府的責任是相當有限時,則較不會將社會問題歸咎於政府或現任者。為驗證本文的理論假設,本文採用新的指標測量人民對於政府責任的認知,並以 2014 年高雄市長選舉和 2016 年新北市與台中市立法委員選舉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政府責任認知與施政滿意度對於現任者支持的影響有兩種模式:其一為民眾認為政府的責任相對較大的時候,滿意現任者施政的民眾較不滿意者有較高的機率會投票給現任者(...
This study incorporates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o explain individu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 argues that three factors in the rational choice framework – selfefficacy belief, perceived benefits and civic duty – play a pivotal role in medi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