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2011 年台灣人民紛爭解決行為暨法意識實證調查研究」所收集之資訊為基礎,以「法官判決公正性」為指標,考察台灣人民對法院的公共信任支持程度,並分析影響公共支持的因素。整體而言,台灣人民對法院的信任支持程度偏低:對「法官判決公正性」持正面評價的比例,僅占全體半數,較對「警察執法公正」持正面信任支持的比例為低;而對「法院整體服務滿意程度」持正面評價者,比例更僅有約四成。尤其,「有法庭經驗者」較「無法庭經驗者」,對於法院的信任支持程度更低。這和現有的「熟悉衍生信任」(Familiarity Breeds Respect)理論相反,並顯示經驗內容才是重點。另外,雖然民眾在「貧富階級」、「權威感距離」與「法官認知與社會脫節」三個對法院觀感的面向上,以對「法官認知與社會脫節」負面觀感最弱,但此面向對於公眾對法院的信任支持所造成的負面衝擊程度,卻相對最強。最後,民眾的「法意識變項」...
進階搜尋
政治知識對於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學界對於政治知識的了解仍十分有限。當大多數研究結果與經驗資料著眼於政黨的社會化功能,並主張政黨屬性與政治知識間的正向關係時,卻忽略進一步探索選民的政黨認同在政治知識形成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本文以動機性推理理論為依據,主張選民的政黨屬性扮演著資訊篩檢與選擇的角色。當選民的政黨認同愈強時,愈會傾向以個人的政治偏好來過濾及篩檢政治資訊,並刻意刪除、忽略、不信任與自身理念相悖的資訊,甚而可能扭曲政治資訊以支持自身的政治判斷。也因此相較於中立選民,具有政黨屬性的選民其政治資訊的接受程度對於政治知識的影響較不顯著。我們進一步藉由分析 TEDS2012 的選後調查資料印證本文的動機性推理假設,分析結果發現選民的政黨認同愈強時,政治資訊之於政治知識的邊際效應愈不顯著。
隨著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視,文化資產的治理與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引起諸多討論。然而,從治理標的的物理特性以及治理涉及的利益結構來檢視有效治理的文獻卻不多見。本研究指出,文化資產某種程度具有共享資源的特性,在政治上面臨「利益分散於多數、成本集中於少數」的不利結構,需要擴大公民參與,因此發展社會組織、整合在地社會網絡,透過賦權以提升在地自主管理的能力,成為治理成功的重要基礎。本文以大陸培田村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為個案,透過既有文獻與田野調查,檢視培田透過保存物質遺產與復振非物質文化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展示培田在大陸其他類似的治理案例中所展現的創新與限制。本研究發現許多民間力量在諸如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等機構的支持與培育之下,吸引許多年輕人投入基層培力的工作,創造合產的機制,也提供更多公道的發展(just development)機會。
在「世界是平的」的二十一世紀,民主政治陷入困境,近乎舉世皆然。然而在歐洲,民主政治的演化多了一項中介變數。民主政治在歐洲的演變過程裡,歐洲聯盟扮演了何種角色?歐盟的存在,是使「人民作主」的實踐更為穩固了?還是反而使其受到侵蝕了?
以「民主的體現包含輸入端(由人民決定誰主政)與輸出端(政策產出及政策結果讓人民受惠);同時歐洲超國家層次的民主實踐其存在意義是後者而非前者」為前提,本文檢視八零年代末歐洲整合再出發之背景、驅動力量、制度設計邏輯,及歐盟創立以來之運作,評估歐盟的存在是使「人民作主」的實踐更為穩固了還是受到了侵蝕。文章發現,八零年代以來的歐洲整合是將民主政治「新自由主義化」的重要步驟,導致了財富向頂端集中,不僅破壞了歐洲原本引以為傲的社會安全與社會福利系統,亦嚴重侵蝕了民主政治在國內層次運行的基礎。
Malapportionment in Taiwan’s legislature is above the global average, with nearly 8% of all seats apportioned to districts that would not otherwise have them. Some of this malapportionment is explicitly intended and has a normative justification based in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However, most of the malapportionment is unintended. This paper identifies four...
一般來說「中間選民」指的是一群自稱不特別偏向某一個政黨或政治立場的選民。然而,選民在調查訪問中口頭所表述的「無意見」、「沒有政黨傾向」不見得是真心話。這個現象可能(已經)使一般選舉調查,就政黨支持者分佈的描述出現失真的現象,甚至進一步會造成對於選情的誤判。本研究從概念釐清與「動機推論理論」(partisan-motivated reasoning)視野出發,重新檢討這個現象,並從「隱性選民」(closet partisan)角度,觀察這些民意調查中這些政黨傾向未表態的民眾的真實意向分佈。
我們首先設計一組間接測量政黨傾向電訪題,並在 103 年 1 月份收集了有全國代表性的電訪資料(受訪人數 N = 1,072)。我們將這些題目的藍綠分數組成指標(index),以此得分的分佈作為辨別藍綠選民的基準,用它來推判隱性選民的政營支持傾向。我們再以電話追訪,...
透過對牟宗三的民主理論提出一個黑格爾式的再詮釋,本文試圖論證「儒家民主」實質上可被視為一種「倫理民主」。正文分成四個主要部分:(一)就創作意圖而言,雖然牟宗三提倡「儒家民主」的目的,在於超越源自「權利論自由主義」的「程序民主」的限制,但由於他對民主道德基礎的求索徘徊在康德主義與黑格爾主義之間,其政治思想容有兩種解釋路徑。(二)就詮釋爭議而言,雖然康德主義較為盛行,但其支持者既忽略了康德的「自我立法」道德理念其實支持某種「權利論自由主義」,也無視於黑格爾的「自我實現」倫理思維在形塑所謂的「圓善論自由主義」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並因而標示出自由主義的「倫理性轉向」。(三)就哲學精神而言,牟宗三學術志業的終極關懷與「後康德」哲學家頗為類似,志在藉著康德間架以揭示康德哲學的侷限,進而彰顯中國文化在超越康德方面的卓絕貢獻。(四)就民主思想而言,牟宗三有關道德與政治之辯證關係的理解,以及「民主開出...
本研究主要探討老台灣人和新台灣人,在台灣人認同構內涵上的世代差異。具體而言,我們嘗試在省籍、歷史記憶、台灣共同體意識、及國家未來想像等認同的構成元素中,尋找不同世代之間的系統性差異。藉由分析 2013 年「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六期四次:國家認同組」的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年輕世代民眾相對更傾向以台灣人來稱呼自己。此外,在「省籍背景」、「二二八事件重要性」、「台灣主體意識」和「統獨態度」上,年長世代和年輕世代民眾認同的構成基礎確實呈現差異。在 40 歲以上年長世代的民眾身上,影響其台灣人認同的因素主要偏重省籍、二二八歷史記憶,和支持台灣獨立。然而,對於年輕民眾而言,其台灣人認同中,省籍、歷史悲情和台灣獨立等元素的重要性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在成員上以台灣住民為基礎,在情感上以台灣成就為榮,在政治上以台澎金馬為疆界的認同基礎。相較於過去的研究,本文最主要的貢獻與進展,在於用比較「...
從 2008 年馬政府上台以來,台灣人認同年創新高,比綠色政府執政的任何時期還高,有學者便發出「兩岸愈好,台灣認同反而高」的評論。本文旨在探究:台灣民眾身份認同的基礎是什麼?兩岸的廣泛交流,究竟對台灣民眾身份認同有何影響?本文在「國族主義式認同」之理論架構下、輔以群際關係理論,建構分析模型與測量變數。經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電話訪問資料分析後發現,國族認同的確為當前形塑台灣民眾身份認同的主要因素,而接觸會對於強調群際差異的國族認同產生修正影響,儘管這項修正仍不足以撼動原先身分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基本立場。這項研究除在理論上強化傳統感性認同因素的解釋外,亦對兩岸民眾大幅交流的影響提出觀察。
For most cultural cities located in China’s inner regions, not only deficient public finances but also historic heritage sites hinder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could these cities reverse the circumstantial disadvantages and turn them into exclusive merits that can possibly fos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daptive local state capitalism” 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