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人格特質與政治容忍感之間的關係。鑒於台灣過去文獻未曾探討心理因素與政治容忍感之間的關係,故本研究檢視人格五大特質—外向性、親和性、嚴謹性、情緒穩定性和經驗開放性—對於大學生政治容忍感的影響。運用來自〈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定群追蹤研究〉第四年的調查資料,本研究透過有序勝算對數模型估計人格特質與政治容忍感之間的關係。實證結果發現,親和性和經驗開放性兩項人格特質對於大學生的政治容忍感具有顯著性的影響。確切而言,親和性人格特質愈高的受訪者,其政治容忍感愈低;反之,經驗開放性人格特質愈高的受訪者,則有較高的政治容忍感。另外,嚴謹性和情緒穩定性兩項人格特質對於政治容忍感亦有部分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雖然外向性人格特質與政治容忍感之間似乎不具有關聯性,但是進一步檢視人格特質對於不同性別大學生政治容忍感的影響,則發現外向性人格特質愈顯著的女性大學生,其政治容忍感愈低;再者,...
進階搜尋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台灣民眾如何評價美國與中國的防疫成效?國際情勢與疫情資訊龐雜變化之際,民眾又該如何做出判斷?作者以「印象理論」(image theory)作為研究架構,探討美中國家領導人印象和中國軍事威脅是否會對美中防疫成效認知造成影響。本文建構三個變數,分別是「美國領導人印象」、「中國領導人印象」,以及「敵對印象」,從而檢驗台灣民眾的主觀認知是否會影響其對美中兩國防疫成效的評價。本文採用「2020 年中國印象:美國因素的影響評估」調查資料,藉由「有序勝算對數模型」(ordered logit models)進行檢證,探討領導人印象與軍事威脅的效應。實證結果符合研究預期,對於該國領導人印象愈佳的民眾,愈容易給與該國正面的防疫成效評價;去除軍事威脅後,對中國產生好感的民眾,傾向給與中國正面的防疫成效評價,卻未必願意肯定美國的防疫政策。此等結果證實印象理論的研究經驗,...
本研究試圖透過理念來了解公共政策與其所在之社會間的關係,而此一關係在轉型期裡又特別重要,因為這是個結構及理念同時發生重大變遷的歷史時刻。因此,掌握兩者間的同源性可說是政策研究之理論與實務面的核心課題。文章以台灣歷史上對毒品施用者的政策,及其間多次的轉變作為研究的對象,除了藉著毒品施用者特別邊陲的位置,而在減少主流社會之權力與利益的介入之際,突顯理念的地位之外,也透過數度的轉型與政策的變遷,歸納出台灣社會的特殊性。不同於「政策典範」的概念僅涉及政策理念的形式,本文由文明化歷程所發展的架構,還指出了政策理念的實質內容。首先,文中透過「個人—社群」及「吸納—排除」兩軸,對毒品施用者的處置提出四種政策理念,即大監禁、威嚇、減害與和解;其次,參照著國際政經體制而帶出了此間政策理念的一般路徑,並串連出政策理念與政治社會脈絡間的同源性;最後,透過對台灣歷史上對毒品施用者的政策,...
在武力使用較受限制的當代國際社會,經濟制裁便成為國家之間處理衝突議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在互賴程度較高的國家之間,彼此之間或至少其中一方將因為比對方有較低的敏感性與脆弱性而擁有制裁槓桿,而近年來全球化的進展更加深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賴關係,那麼,全球化對於經濟制裁的影響又是如何呢?本文的目的,即在於探究目標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這三個不同面向上的全球化程度,對於其在被單一國家威脅或是實際執行經濟制裁之後是否會讓步所產生的影響。根據相關文獻的建議,本文的論點預期,當目標國的「對外政治連結」程度愈高時,基於「目標國可能受到實質多邊制裁的程度愈低」、「目標國可能得到的外部支持程度愈高」、「目標國與發起國之間的敵意程度愈高的可能性愈大」以及「政治因素的影響方向較為穩定」等四大理由,因此在發起國對目標國發出制裁威脅或者是實際執行經濟制裁的時候,目標國的對外「政治連結」程度愈高,...
Facing labor shortages and looming economic challenges, East Asian countries decided to open their labor markets and recruit low-skilled foreign workers. For example, Taiwan adopted a guest-worker program in 1992 that heavily involved private recruitment agencies as labor mediators, whereas Korea launched a temporary labor migration program in 2003 through government-to-government agreements....
Local elected officials are expected to advise or mandate their citizens to take protective action when their communities face imminent risk. These decisions are challenging, as they must be made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aiwan’s local elected officials’ decisions to suspend public and school operations in response to impending typhoon risk....
本研究基於社群主義的觀點,透過柬埔寨兩處偏鄉村落的深度訪談、田野觀察,再輔以文件資料分析,檢視偏鄉公民社會的樣態,並從兩村異同處,剖析阻礙共善建構的因素,藉此了解何以在社群主義價值普及的社會裡,村民面對威脅生計的生態環境危機無法觸發共善行動。研究結果顯示,兩村面對環境危機之所以皆無積極作為,原因在於低教育水準與低所得使村民低估自己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能性,以及赤柬時期對整體社會帶來的集體創傷尚未修復,導致人際信任程度仍不足以支撐成本較高且回饋不確定的共善行動。而從兩村在社群意識上的差異比較,則可看出所得水準、村落型態、與非政府組織提供協助的類型,是導致差異的主要原因。
原住民族遺骨與文物返還是近來國際原住民族運動與原住民族研究(indigenous studies)的一大熱點。而 2017 年發生的「馬遠布農族遺骸爭議」,恰恰標示出了本土返還議題的爭點所在。有鑑於此,本研究擬從馬遠事件出發,透過制度性的視角來對相關議題進行批判性的檢討。本文指出,所謂的「返還」不只是遺骨或文物物理上的移動與回歸;它所真正處理的其實是權利的重新定義與再探索,更是各關鍵利害關係人間(特別是政府、大學/博物館/研究機構、學術社群、原住民族等)的關係重構。有鑑於問題的複雜,本文提出:吾人應把馬遠一案視為通盤檢討類似案例的契機,透過權利論述與制度設計的雙管齊下,來促成遺骨與文物返還的終極解決。為此,作者指出政府宜展現面對過往黑暗歷史(dark history)的決心,並提供政策引導、經費支持、與法制規範,來協助返還的進程。唯有如此,先人的遺骨才能早日返家安息。
過往探討一國外交政策發展,論者以為影響外交政策走向多因內部或外部因素所致,前者以為外交政策受國家內部政治發展影響甚鉅,外交政策變化和國內政權轉換過程有極大關連,多數外交決策分析研究途徑著重於此。相對於內部因素,其他研究指出外部強權才是影響國家外交政策走向的主要因素,國際權力體系格局才是主宰國家行為的關鍵所在。內部或外部因素影響這一群國家外交政策發展各有支持論調,作者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一些觀察。
本文選擇烏克蘭與吉爾吉斯作為觀察外交政策走向,並以此研究內外因素主導如何影響這兩國政策路線發展,選擇這兩國主要因素是烏、吉兩國近期內部有極大的政權震盪現象,如果我們能觀察到這些國家內部發生極大變動之際又能找出其與外交政策變動關聯,那麼就能確認內部因素的重要性。反之,即便內部因素產生激烈震盪但外交政策卻無甚改變,那麼我們就必須重新思考其他因素影響外交政策走向的可能。...
更正暨致歉啟事(2020.11.17)
本刊第二十四卷第一期(2020年6月)於頁38-39、頁68-69、頁179、頁188-194、頁197、頁215-219出現排版錯誤,編輯部已於電子檔完成更正,並更新載於「華藝線上圖書館」之論文電子檔案,特予公告。本刊謹就這些錯誤所導致之任何不便深表歉意。
總編輯 蔡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