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與衝突之間的關係長期以來都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界所關注與辯論的重要議題。在宏觀理論層面上,不同的現實主義學者、自由主義學者和貿易條件主義學者之間對於貿易互賴究竟是帶來衝突還是和平有著不同的論述。而在經驗證據的統計分析上,採用大樣本統計的實證研究也發現了矛盾的結果。本文的理論認為,在國家配對的分析單位中,因為貿易互賴所造成的贏家和輸家將在兩國的國內分別形成支持開放的政治聯盟和支持封閉的政治聯盟,由於這兩個聯盟獲利基礎的不同,支持開放的政治聯盟偏好維持貿易關係,支持封閉的政治聯盟偏好減少貿易關係,若前者在國內政治上取得優勢(對政治領袖的政治生存來說是重要的考量),則出現衝突的時候政治領袖在考量貿易因素的顧慮下將減少使用武力的機會,若後者在國內政治上取得優勢,則出現衝突的時候政治領袖比較可能不考慮貿易因素而增加使用武力的機會,...
進階搜尋
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流動,突顯了市場邏輯、國家主權和人權之間的緊張關係。其所造成的事實是,完全封閉國境已越來越不切實際,主權國家在其控制疆界的功能上陷入困境。全球化之下,主權不再以單一國家為基本單位時,一個新的全球性政治共同體,該如何維繫自由、人權、民主、正義等核心價值。因此,對政治及其相關概念進行全面反思已成為迫切需要。我們已無法繼續在民族國家的架構下,簡化疆界、民主、公民身份等概念,而是必須透過再思並重構這些概念,找到解決當前政治問題的出路。
巴禮巴和德希達分別提出了「疆界民主化」和「將臨的民主」概念,討論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其當前面臨的困境,以回應全球化時代的問題並思考新的政治共同體,是否有空間去容納陌異者?
「將臨的民主」將超越民族國家的主權概念,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取消主權國家,而是指對於主權有不斷介入、變革、創造和新的分享方式。於此,...
政治學的諸多主題,例如選舉競爭、政黨結盟、以及國際衝突等,皆涉及到行為者之間的策略互動。本文引介近來在美國政治學界新興的統計模型:「逆推統計法」(statistical backward induction),此模型的特色在於使用改良後的統計方法,驗證由賽局模型所推導出的策略互動,進而符合「理論模型的實證意涵」(empirical implications of theoretical models, EITM)的研究典範。本文「隨機效用模型」(random utility model)出發,探討一般常見的「樣本選擇模型」(sample selection model)與「巢狀勝算對數模型」(nested logit model)為何無法有效處理具有策略互動性質的資料,並逐步解釋「逆推統計法」如何結賽局理論與統計模型來分析這類資料。本文最後採用「逆推統計法」,...
褐地重建是矯正環境不正義的首要任務,但褐地重建過程卻可能重蹈不正義的覆轍,當環境正義逐漸成為顯學時,褐地重建正義卻鮮少受到關注,似乎污染地一旦得以重建就代表正義的來臨,殊不知褐地重建本身也會涉及不正義的問題。因此,本文聚焦於褐地重建過程中可能觸及的正義議題,首先探索主要的正義觀在褐地重建實務上的應用及其問題,其次檢閱褐地重建正義之相關文獻,從中爬梳先行研究所呈現的正義圖像。本文追溯幾位影響政治哲學發展甚巨之思想家─邊沁、諾奇克、康德、與羅爾斯的核心論述所發展而成的正義概念,並基此分析褐地重建正義相關文獻,發現效益主義與自由市場導向的文獻,大都從效率的觀點主張褐地重建中必須存在的妥協,例如為了吸引土地開發商的投資而降低污染整治標準等。至於強調自由與為底層爭取平等的文獻,對褐地實務的觀察則在於褐地重建的機會與品質是否因褐地社區的種族特性與社經層級而有所不同,...
For ordinary citizens, political knowledge serves as a prerequisite for meaningfu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us, type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that are easy to know and easily learned over time among voters ar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those who long for an informed citizenry.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sked. The first is whether or not a specific type of political knowledge is easily...
本篇文章利用 Dani Rodrik (2011) 的「世界經濟的不可能的三角」理論架構,透過台灣的經驗資料來檢視 Geoffrey Garrett (1998) 對於全球化對國內政治和經濟衝擊的經驗研究結果是否仍然能夠在近四十年來台灣面對全球化的經驗上依然成立。我們發現,台灣參與全球化的過程與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國家參與全球化的經驗並不相同。在布列頓森林體系崩解之後,OECD 國家在全球化的壓力下仍然維持著國內補償,並且走向了全球化不可能三角的右邊,透過國際整合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全球治理」的方式來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國內衝擊,其國內政策並未被全球化逼到「新自由主義」的底限。但與OECD國家不同的是,在全球化的壓力下,台灣的國內政策受到了相當大的限制:...
Dalton(2008)利用左右意識型態光譜建構「政黨極化指數」(party polarization index),有效偵測出一國政黨體系的實質運作與影響。但以該指數測量台灣政黨體系的運作時,卻發現台灣的政黨極化程度相對「穩定趨中」(stable and modest),與台灣藍綠政黨衝突對立的政治現況格格不入。之所以如此,主要在於左右意識型態雖是歐美民主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分歧,但甚少在台灣的政治氛圍中出現,台灣藍綠政黨的分歧主要存在於兩岸統獨議題。因此,本研究利用認知訪談及調查資料,分析台灣民眾對左右派的認知,並調整 Dalton 的政黨極化指數,以統獨議題取代左右意識型態,檢測台灣的政黨極化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的台灣民眾確實不知道,甚至誤解左右派的意涵,以致 Dalton 的政黨極化指數無法真實反應台灣政黨競爭的現況,反之,若以統獨議題取代左右意識型態,...
氣候變遷是否會導致死傷程度更嚴重的內戰?近年來氣候變遷與衝突研究學者將氣候議題觸角伸至內戰的研究之中,並且大致同意氣候變遷(例如溫度變化與降雨型態改變)可能引發內戰。然而,目前他們的討論僅及於氣候對內戰發生的機率,但對於內戰發生後是否變得更為嚴重則仍未有進一步的討論。本文以 1960~2006 年的 130 場內戰為對象,並以溫度差異作為氣候變遷的代理變數,探討溫度變化對內戰嚴重程度的影響。實證研究發現,當年均溫與過去半世紀的平均溫度之間差異增加時,內戰變得更為嚴重。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境內團體或人民受到氣候變遷加劇,導致經濟來源變得更為不穩定;在政府與叛亂團體都必須設法取得較為穩定的經濟來源,而政治勢力更需要在資源變少的情形下鞏固政權,雙方不管是訴求推翻政府、部分領土獨立或是較大程度的自治等,都必須發動更猛烈的攻勢,但也因此導致更嚴重的死傷。...
民主國家的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長久以來都是學界研究關懷的重要課題。選民投票抉擇的動態變化,不僅攸關不同政黨勢力的起伏,也具體反映出一國政黨體系演變的軌跡。也因為這種演變的狀況對民主發展的模式與軌跡各具不同的意義,國內外學界對此皆具高度濃厚興趣,不論是從理論概念的測量界定、研究設計與分析方法的開拓,抑或是各國實證資料的廣泛蒐集,都累積相當豐碩的成果。
本文聚焦於我們東亞鄰國的日本,探討 21 世紀初期在小泉純一郎首相領導執政時期之下,國會參眾兩院選舉之選民投票抉擇與影響要因。本文評估小泉執政時期的選民投票抉擇,透過混合勝算對數(Mixed Logit)與廣義混合勝算對數模型(Generalized Mixed Logit)等的分析比較,我們發現廣義混合勝算對數模型是較合適的模型,因為該模型能同時考量選民在偏好上的異質性、...
By way of re-examining J. S. Mill’s thoughts on liberal imperialismthat consist of a theory of non-intervention and a theory of state-building,this article is meant to offer a re-interpretation of his political theory, so as,on the one hand, to challenge Michael Walzer’s communitarian readingand, on the other, to meet some recent criticisms made from those whointerpret Mill either as a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