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d with the current misery of world poverty, a group of scholarshave recently argued that global distributive justice should aim atimprov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poor up to a threshold of sufficiency, insteadof eliminating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goods and resources between thepoor and the rich or giving priority to alleviating the predicament of theworse-off. In this paper, by...
進階搜尋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指出,台灣環境運動有從街頭走向法院的趨勢,但想要透過司法訴訟來促使社會變遷,則存在著侷限性。在社會運動制度化下,因環境評估的正當性危機、社會運動動員能力弱化,與確立司法獨立之下,環境運動的戰線從決戰環評拉長到決戰法院。欲以司法訴訟作為有效的社會改革途徑,除了支援體系的存在、法律動員,與司法的支持外,亦須考量立法權與行政權等政治力。在台灣,因為法院是被動角色與缺乏司法可問責性的情況下,政治力的干擾使司法更難發揮社會改革動力的作用。縱使法院判決有意促進社會變遷,關鍵卻取決於後續行政權的執行與否。倘若行政權不予支持,或消極不履行判決的話,司法作為一種改革變遷的動力,將受到相當限縮。
訪問品質一直是調查研究者所關心的重要問題,如何維護訪問品質,降低拒訪率與降低問卷無反應率都是研究者努力的方向。以面對面訪問所進行的調查研究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元素莫過於訪員、受訪者與情境,因此這三者的特徵對於調查研究的影響正是本研究所關心的焦點之一。本研究結合上述兩類行為者特徵,再加上訪問區的情境因素,並且從互動式的觀點,探討這三者間的互動如何影響訪問的成功與否以及訪問內容的完整性。
透過多層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本研究發現相對於沒有做過任何訪問的訪員而言,有做過 TEDS(Taiwan’s Election and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的訪員比較能取得受訪者的同意受訪,尤其是都市化程度愈高的訪區差異愈大。另外,有做過 TEDS訪問的訪員比沒有做過訪問的訪員,在低都市化地區與面對低教育程度受訪者時,問卷項目無反應率也較低。...
2005 年 6 月我國立委選制從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與政黨比例代表制的混合制改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與政黨比例代表的混合制,那麼,此一選舉制度的變革,究竟對立委的立法行為是否產生改變?本篇論文以立委縱貫第五、六、七屆(自 2002 年 2 月到2012 年 1 月)的提案為分析焦點,探討立委的提案行為在選制變革後是變遷或持續。本研究有幾個研究發現:首先,新選制下立委的提案更形踴躍,每個立委每會期的平均提案數大約是過去的三倍之多,且無論在哪一類型的提案數都有增多的趨勢,因此可以說新選制增強了立委原有的提案動機。其次,新選制下立委在提供普遍性利益的提案比例增加,而提供特殊性利益的提案比例降低,顯示在新選制下,由於立委必須去獲得選區 50% 以上選民的支持,因此提高了其以提供普遍性利益的立法提案,去尋求最大多數人支持的動機,此一發現支持中間選民定理,...
Party members are important assets to a political party, for without their help in running the daily affairs and campaigns, a party cannot be seen to exist. Therefor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party members are important. By analyzing data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central and local party branches, as well as questionnaires directed at party worker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amine who the...
本文試圖探討中國國民黨在 2000 年至 2012 年政黨的轉型與黨政關係的建構情形。本文分析國民黨在這段時期轉型的一項核心議題,即以「選舉機器」為主要目標的轉型企圖和實際的轉型結果,以及與其並存發展的黨政關係模式,特別是關於 2008 年重新執政後總統是否兼任黨主席之政黨關係的建構問題。從當代政黨的研究議題而言,本研究跨越「政黨組織」以及「政黨與政府」這兩個面向。
研究發現,「選舉機器」雖為國民黨領導菁英內的主流意見,但其內涵並不夠具體,因此雖然在 2000 年之後國民黨確實也某種程度進行組織的改革和精簡,但若從學術界對「選舉機器」的定義來衡量,國民黨的轉型內涵與選舉機器相去甚遠,以此目標來看,至 2012 年時國民黨仍未實質轉型。儘管國民黨為囊括式政黨,但根本上並未轉型成選舉專業型政黨,仍維持原來濃厚的大眾官僚型政黨性格。半總統制下的執政黨,可能成為一單純的「...
在政治發展的過程中,政黨的出現乃是促進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徵。民主政治強調責任政治,而責任政治則體現於政黨政治。依據民主國家運作的常軌,朝野政黨遵循公平的選舉規則與程序,訴諸黨綱政策立場,爭取多數選民的認同和支持,以獲得政權「正當性」(legitimacy),因此民主政治的實踐端賴於政黨政治能否實踐。對於政黨政治與民主政治的關係,Schattschneider(1942, 1)的觀點或許是最佳詮釋:「政黨創造了民主政治,現代的民主政治藉著政黨始可存在。⋯現代政治哲學最重要的區別,以及民主與獨裁之間的差異,可以根據政黨政治來加以判定。因此,政黨不僅是現代政府的附屬品;它們是現代政府的核心,而且在其間扮演著決定性和創造性的角色」。
在現代政治體系中,由於政黨履行甚為重要的功能,因此諸多學者投注精力於政黨議題的研究,迄今已累積甚為豐富的學術文獻。綜觀這些研究著作,依據...
不論是在公部門或是私部門,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證明「性別」是影響生涯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然而,針對台灣文官所進行之性別研究中,至今尚未出現以全體文官為對象所進行之循證分析。本文使用 2008 台灣文官調查(Taiwan Government BureaucratSurvey, TGBS)的資料,希望能夠透過以循證調查為基礎之分析,了解性別因素如何影響台灣文官的升遷狀況。透過交叉分析、 t 檢定、變異數分析以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本研究所提出的兩個假設大致獲得支持,亦即性別差異對於工作年資、教育程度、工作選擇與工作目標皆有顯著影響,而上述四項變數對於升遷結果與升遷阻礙也都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屬於人力資本因素之工作年資與教育程度,對於升遷結果與升遷阻礙的影響又更為關鍵。
本文以內容分析法檢視台灣六份主要政治學期刊中關於選舉的文章,發現多數文章都以「選民」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以「大樣本的抽樣調查」為主流、並一面倒地使用「統計分析」。對於這樣的集體現象,本文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三個面向來探討如何讓選舉研究有更多的選擇並且多元發展。首先,政黨不應該在選舉研究中被忽視,因為選舉是政黨爭取選民支持的過程,忽視政黨就無法勾勒完整的選舉過程。第二,抽樣調查不是研究方法的唯一選擇,尤其是關於研究政黨時經常會遇到因為樣本數少而導致抽樣與資料變異程度不足的困難,其實可以採用由偏重個案取向的小樣本研究社群所提出的方法論來解決。第三,統計分析並不是分析經驗資料的唯一方法,當資料的樣本數少且低度變異時,統計分析往往派不上用場,集合理論反而是比較有效的分析工具。最後,要讓政黨成為研究焦點,除了引入更多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外,...
過去諸多與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相關的研究發現,「價值衝突」及「不確定性」可謂為民眾統獨偏好的兩大主要特質。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探討該兩項機制如何影響台灣民眾的統獨偏好。以兩岸整合的各項層面為例(包括兩岸經濟、生活、思想、或政治條件相同),本研究利用條件式問卷題組及,分析在務實面考量下,各條件的變化如何影響民眾統獨偏好的測量值的點估計及其離散程度。具體的發現包括以下兩點:首先,就偏好測量值的點估計而言,情感或理念的因素,譬如台灣人或中國人認同等,對於民眾的統獨偏好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務實面的考量中,譬如對大陸日後政治或經濟發展走向的評估等,亦對民眾的統獨立場有所影響。換言之,感性與理性層面的考量皆可能左右民眾的統獨偏好。其次,就測量值的變異程度而言,本研究發現,受訪者針對各種條件問句所作的回答其變異數並非均一。透過變異數不等選項模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