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藉由多層模型的建構,依據學理將選民個體層次與選區總體層次同時納入模型,檢視2008 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在「單一選區票」之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在選民個體層次上,除了政治世代、省籍、政黨認同、族群認同,以及候選人評價等因素外,在第一家庭身陷風暴的氛圍下,選民對陳水扁的施政滿意度,在投票抉擇上亦有顯著的影響力。這不但呼應了「公民複決理論」或「回溯性投票」的論點,也可作為此次民進黨敗選的解釋原因之一。在選區總體層次上,選區的失業率、農牧人口比例、縣市首長黨籍以及候選人現任與否,皆顯著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尤其,在農牧人口比例愈高的選區,選民有愈高的相對機率投票給國民黨候選人,顯示國民黨傳統上在農業地區透過地方組織動員選民的能力並未完全流失。
進階搜尋
言論自由普遍受到民主國家的憲法明文保障,這是因為言論具有重要價值。然而,商業言論是否享有憲法言論自由條款的賦予完全保障,其實頗有疑義,這個議題與商業言論的價值高低有關。回顧美國經驗,從主張商業言論享有憲法對言論自由的保障至今,不只學界對其定義、價值與受到保障的程度尚未形成一致見解,最高法院過去六十多年的判決也頗有改變,對於此一議題仍存在不少爭議。相較於美國已經出現頗多判例與詮釋,台灣關於商業言論的憲法解釋與學界研究則相對有限,本文之目的,正在於回顧與分析論美國的商業言論發展經驗,並且對照台灣的相關進程,從而提出討論與建議。
臺灣人或中國人的自我認定問題被視為臺灣社會的主要政治分歧之一。本文檢視臺灣民眾的教育程度與其自我認定之間的關係在過去 15 年間是否有所改變?此一改變是導因於學校教育在政治教化功能上的弱化,還是導因於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這兩個變數的變異量有所變化?整體而言,分析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間這兩個變數間關聯程度並未有明確的變化趨勢。然而,年輕族群與外省背景者在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間的關聯程度呈現了下降的趨勢。此外,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之間關聯程度的變動,同時受到了學校教育政治教化功能弱化以及個別變數變異量變動的影響。
在民主政治中以選舉為主要機制的代議政體,無法完全追求與反映多元社會之中各種少數、弱勢與非主流團體的利益與價值。另一方面,行政部門內部具有資本性質的行政機關的重要性與管轄範疇,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與日俱增,排擠了其他行政機關,特別是以少數、弱勢與非主流團體為服務對象的社會性行政機關。因此,在代議政體的代表性不足,以及行政部門的制度失衡之雙重侷限下,在當代公共行政研究之中,提出了代表性官僚的概念與理論,並具體地將種族、族群、性別等各部門的代表性,落實在文官體制的人口組成中,來保障少數、弱勢與非主流團體,以實現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進一步而言,在保障少數族群方面,現代政府進一步將代表性官僚予以機構化,設置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以確保其利益與價值。然而,為避免文官體制的偏袒作為以及提升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正當性,本文進一步分析公民權的發展脈絡,以及文化公民權相關的意識型態背景。之後,...
韓非認為用與美有兩種相反關係:一種是兩者相矛盾,故用應取代美;另一種是以用來界定美,使美不但與用一致,且還有助於用。用與美的兩種相反關係如何構成韓非政治哲學的主要成份,即本文的研究對象。韓非政治哲學的基礎之一是托克維爾所說的個人主義,也就是在小團體內追求實用之利。由於他認為普通人民不能理解社會或國家這些抽象實體,所以需要法律來延伸人的經濟理性,讓人民經常將公共福祉當做自己的最佳利益。大用或全民的大利會因人受到美的吸引而削弱,故韓非排斥美的事物。由於仁義是美的,他所排斥的可以稱為社會美學。然而除了這種敵意,他也看到美學為國家效力的可能性,而願意容納美學,這就是他的國家美學,也就是將國家提倡的價值和使用的工具視為美的。
大部分以藍領階級勞工為主題的移民研究顯示,移民者自身的「經濟」劣勢以及母國/地主國間「文化」差距,是造成移民者不容易進入當地主流社會,無法形成對當地認同的主要障礙。而在中國大陸的台灣人,他們比一般移民有相對充裕的經濟與文化資源,探討他們移居後的身分認同,成了檢視「經濟」與「文化」解釋的好方法。
然而過去的台商研究,在「台灣人移居後的身分認同」這個主題上並沒共識,是因為研究者一方面各自專注在不同地區/類別的受訪者,另一方面是分析的過程中缺乏明確指標,來分析受訪者的反應,使得這個主題似乎是呈現各說各話的現象。因此,本研究是以「最大差異化」的方式,盡可能包含不同背景的受訪者,在2004至2005 年於東莞/上海兩地選取51 位受訪者,再以深度參與觀察及半開放式訪談,探詢受訪者當時意向,並在2005 至2008 年之間持續追蹤。藉由對受訪者近距離且長時間觀察,...
本研究主要聚焦者,在針對目前最廣為接受的「統獨偏好六分類測量」中,每每超過六成民眾所偏好的「維持現狀」選項。作者試圖納入吳乃德所發展的「現實條件」,就傾向「維持現狀」者進行分解,析離其中「務實考量」的成份,根據其終極價值,建構一個基於「純粹理念」的統獨度量,並據此觀察台灣民眾的立場分佈。根據作者看法,統獨抉擇的分歧不只在趨統、趨獨的方向立場上,同時也反映為是否具有「務實轉圜」的強度層面。基於上述認識,作者進一步探討不同身份特徵的台灣民眾,各基於何種考量,捨棄其統獨理念,轉趨於務實選項?基於上述目的,本文分為下列五個部分。接續的第二節,將探討「統獨抉擇」的本質以及統獨度量的爭議。第三節將介紹本文邏輯,並據此發展出一個純粹基於「理念」的度量架構,再根據新度量來觀察台灣民眾「統獨理念」的分佈。緊隨其後的第四節,則將進一步分析台灣民眾傾向務實的緣由,並據此提出「戰爭風險」與「磨合成本」...
本文就 2005 年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之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資料庫,所收錄 83 種國外政治學期刊之引用數據特性,加以分析介紹,進而就期刊同時法自我引用率、期刊歷時法自我被引用率與各引用數據之相關性,分別進行統計檢測,並就二種同時法自我引用率驗證其異同。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2000 年政黨輪替對立委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行為的影響。本研究發現:一、在法律提案方面,國民黨和民進黨立委在政黨輪替前後出現明顯改變。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立委,在野時的法律提案次數皆高於執政時。顯示兩黨立委的法律提案行為會因為其執政或在野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行為模式;二、在施政質詢方面,在政黨輪替前,執政的國民黨和其他在野黨立委之間並無明顯差異,不過在政黨輪替之後,則可以發現兩黨立委開始有了明顯的改變,亦即成為執政黨的民進黨立委在質詢上不如其他在野黨立委積極,而成為在野黨的國民黨立委則是在施政質詢上變得比其在野時積極;三、在預決算質詢方面,在野黨立委在政黨輪替前較執政的國民黨立委踴躍,然而在政黨輪替之後,成為在野黨的國民黨立委在預決算質詢上則變得較過去在野時積極,而成為執政黨的民進黨立委則是轉為消極;四、在選區服務方面,民進黨立委在政黨輪替後,...
本文旨在從憲政自由主義的角度,來闡釋德沃金的民主理論。照一般的理解,德沃金的政治哲學是以「平等」為核心的理論,然而,平等自由主義如何落實在具體的民主生活中?在憲政架構下的民主實踐是可能的嗎?審視德沃金這幾年的著述,本文認為,晚近德沃金藉由對憲法的道德解讀,所開展出的憲政自由主義,實已證成一套民主理論:亦即不是多數民主,而是憲政民主─他稱為「夥伴民主」─才是值得追求的實質民主理念,因為這種民主能實現德沃金心中所期盼的「人民主權」、「公民平等」與「民主對話」這三個政治理想。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來討論。第一,在理論基礎上,一方面勾勒德沃金的法學要旨,並說明平等、憲法與民主的關係與連結;另一方面指出人性尊嚴作為政治論辯的共同基礎,如何首尾貫穿在德沃金的民主論據中,這是當前論者較少著墨的,卻是理解德沃金後期思想的重要線索。第二,在理論證立上,本文嘗試回答兩個重要的哲學問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