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paper examines the case of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s (SPR)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case of Canada’s decision to forego an SPR, which goes against the norm of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members, but more specifically goes against the choices of the other net-export IEA countries.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paper will outline the puzzle as to why Canada is going...
進階搜尋
今本《尹文子》的內容涉及了名、法、道、儒各個學術集團的思想,歷來已有不少討論,包括對於版本、年代、學術思想歸屬等等。本文主要從「名定分明」一詞入手,討論《尹文子》如何發展其「名形─名實─名分─名定分明」的思考。同時,本文以「思想匯集」作為面對這個文本的基本思考,由此簡單地討論《尹文子》關於政治角色的分界職能與政治統治的基本思想。《尹文子》在名學的出發點上展開了知識與治理的對話,同時,也適度地反映了戰國時代思想與思想之間的融合。
民主的理念之一是政府應該不斷回應公民的偏好。過去台灣學界重視民主化、統獨、國家認同等議題,以及衍生的兩岸關係等議題,僅有少數研究注意到政府與民意之間的互動。本文分析台灣 23 個縣市政府的三個政策制定與民眾偏好之間的關係,以 2006 及 2007 年的預算資料以及民意調查資料為例進行分析,探索地方政府回應民眾偏好的方式與程度。另外,本研究以兩個縣市政府官員的訪問來佐證量化資料分析。這個初探性研究顯示,民意對於地方環境保護政策具有影響,而總統選舉結果則對地方交通建設支出具有影響。除了透視地方政府回應民意的模式,本文的分析途徑提供一個混合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的例子。
本文重新探索族群認同、國家認同與政黨認同,並思考兩個主要的問題:一、何以自李登輝主政時期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開始有劇烈變化?二、何以多數民眾在族群上認同台灣人並於統獨上傾向維持現狀的情形下,政黨間在選舉競爭時卻產生激烈的衝突?為回答上述問題,筆者同時從政治社會學理論與歷史的角度出發,認為在政治人物以極大化個人政治利益為目標的操作下,國家認同問題與族群問題並非如以往學者所假設的呈現高度相關,而是在政黨競爭下藉由政黨認同而形成的間接聯結。筆者進一步從政治競爭的角度出發,認為由於政黨以勝選為前提而調整意識型態並運用負面競選策略,使得社會上的族群與國家認同雖然一片和諧,但是在政治競爭層面上卻造成衝突。我們利用結構方程式模型結合調查研究資料驗證上述假設。分析結果發現在控制政黨認同下,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間因果關係並不顯著。進一步將三項認同的延續性納入考量後,...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內容分析、參與觀察與質性訪談,分析台灣社區林業的運作機制與初步的結果,探究其計畫本質,並討論其挑戰與機會。台灣自2002 年開始執行社區林業計畫,一方面追隨國際趨勢,同時因應1990 年代以來國內民主深根的現實,一方面則為改善與在地社區,特別是原住民族部落的關係。台灣的社區林業計畫採三階段設計的計畫發展,以逐步與在地社區建立資源協同管理的夥伴關係。截至2008 年底,林務局補助了超過千件的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與九件第二階段計畫。結果顯示,自2005 年下半年即由各林管處負責的第一階段計畫推行順利,林務局自己掌控的第二階段計畫卻有一半以上停滯或中斷。整體而言,台灣林務單位透過社區林業,主動走入社區,提供經費與技術跟社區互動,提升了林務單位在社區基層的形象,但對森林經營管理與保育的實質貢獻卻十分有限。分析其推行機制與計畫內容,...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why some countries have abolished the death penalty while others choose to keep it, given their popular opinions overwhelmingly favoring this tool to pursue justice. Taking Taiwan and Singapore as cas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different approaches toward this controversial issue. In contrast to Singapore’s self-confidence on exercising its sovereignty, Taiwan has...
1990 年代以降的地區衝突、內戰或種族矛盾引發多起人道危機,其間出現的大規模集體屠殺與種族清洗踐踏了人權,造成了難以彌補的人道慘況,使得無數無辜生命因此消失,更殃及國際和平與安全。對於各種人道危機,是否應該進行干預的問題,引起不同論者之間的許多爭議,我們的焦點放在團合主義者如何回應這些爭議之上,文中探討人道干預道德及法律權利/本分,以及用權利/本分為框架的理論之限制。
指標一向是政府部門的重要管理工具,其所提供的數字除可提供決策者持續追蹤執行成效,修正政策目標之外,尚可透過此種具體解釋,輔助說明政策的產出與影響,向人民說明,正在進行中的政策,有其存在之必要性。因此,政府必須善用指標,以證明其所推動的政策具有正當性。
爰此,本文嘗試評估台北水源特定區之水質管理情形,探討的問題聚焦於以土地管制為手段的集水區是否擁有相對較佳的水質?研究步驟是先針對特定區內之當地居民進行初測訪談,瞭解問題所在,並將訪談結果,參酌集水區永續指標,提出一套符合國內環境系絡的水質評比指標,主要包括社會、環境與經濟等三大面向。之後,針對國內四大集水區進行對照分析,以突顯台北水源特定區之水質管理情形。最後,再運用「分析網絡程序法」,針對政策相關人進行施測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台北水源特定區為我國目前唯一依都市計畫法劃設,以土地管理為手段的集水區管理單位,...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對美國著名哲學家李查.羅逖詮釋學觀點的檢討與所謂「詮釋政治哲學」的討論,顯示當代詮釋學理論對政治哲學研究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其中特別是來自於德國詮釋學大師高達美的「對話」與「教化」此兩個概念,對於社會與政治基本價值問題爭議的討論與解決具有相當正面意義。而這兩個概念,經過羅逖與提出「詮釋政治哲學」觀點的汪克這兩位哲學家的轉化,各自在其理論中,扮演著解決或定位基本價值爭議問題的重要角色。當然,這樣一種從詮釋學的角度來重新檢視傳統政治哲學任務或爭議的觀點,依然只略具雛形,而且同樣遭遇了傳統上,詮釋學應用於實際問題處理時所需面對的標準選擇的問題與質疑。但此種觀點的轉變至少提供了一種政治哲學研究的新方向,一種更符合當代哲學語言與詮釋學轉向的思潮脈絡,讓政治哲學能融入更新的元素,這也是所有學科能在時間洪流中,不斷保持自身生存的方法。
參選人的競選花費是提供選民認識自己與政見最直接的媒介,長期以來國外文獻顯示選舉支出確實對選舉結果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可惜國內學界受限於參選人資金資料的欠缺,相關研究一直付之闕如。本文利用政治獻金法通過後,監察院提供的第七屆立委參選人競選支出,分析以Jacobson(1978)為首的傳統競選支出理論,在台灣選舉應用的情形。此外,由於競選支出與選舉情勢之間具相互連動關係,因此一般迴歸式不可避免會產生齊時偏誤的問題,本文沿用國外相關研究所採的兩階段最小平方法(Two-stage leastsquares,2SLS 或TSLS)來分析相關數據。結果顯示,除政黨提名及現任者優勢等因素會影響參選者得票狀況外,競選經費的多寡更會直接衝擊選舉結果,而其實際對選舉結果的影響本文歸納出以下三點模式:第一,無論是現任者或是挑戰者,參選人本身的支出越多其得票率會越高;第二,同選區對手的支出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