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the past four decades, Almond and Verba’s pioneering work, The Civic Culture, has remaine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ooks in political science, despite many criticisms. Indeed, the continuing popularity of The Civic Cultur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s evidence of its groundbreaking quality and subtlety in treating culture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However, the number of criticisms and...
進階搜尋
選民分裂投票的原因探討隨著近期分立政府的增加而受到更大的重視,以美國為背景的學術研究,在質量上皆有可觀之處。本文首先檢討當前有關選民分裂投票的解釋觀點,並進一步探討這些解釋觀點的跨國適用性,文中指出,美國所具有的特殊政治結構與政黨體系,使得以美國為背景的分裂投票研究,應用到其他國家時,需要重新界定相關概念與內涵。本文第二部分則以 2002 年高雄市長與市議員選舉為例,探討選民分裂投票的成因,文中特別強調因應台灣現存政黨體系的特性,嘗試在傳統以個別政黨差異研究選民分裂投票的方式之外,再以「泛藍」與「泛綠」兩類政黨聯盟方式進 行研究,並指出後者在本個案中具有較高的適用性,同時,研究結果也顯示選民的政黨認同強度、方向與過去投票習性,是解釋選民 分裂投票行爲的重要因素,其餘相關因素,如年齡、省籍、制衡觀念等,對不同政黨聯盟支持者之分裂投票行爲有不同的影響力。本文最後提出硏究所得與方法檢討,...
關於「分裂投票」之研究,起源甚早,但直到最近,它依然是政治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過去學界有關「分裂投票」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同時舉行的美國總統與國會選舉中,選民將選票分別投給不同政黨的候選人的現象、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影響。然而此種在同時舉行的選舉中,選民把不同公職的選票分別投給不同政黨候選人的行為,並非只有在美國才會發生;只要一個國家同時間舉行不同公職的選舉,都有可能會產生「分裂投票」的現象。即使在議會內閣制的國家,例如德國、日本、以色列等,由於選舉制度採兩票制的設計,亦有可能會產生在同時舉行的國會選舉中,出現「分裂投票」的情況。
在本論文中,除了將 「分裂投票」的概念予以釐清外,並首度 嚐試針對不同性質的「分裂投票」進行分類。本文以「層級」與「選 制」作爲區分標準,將各國 「分裂投票」區分爲四種主要類型:「 相同選制/相同層級之分裂投票」、「相同選制/...
本研究透過同一地點但不同的兩次選舉(1993 年縣市長和 2000 年總統大選) ,來討論買票對於國民黨選舉機器的重要性。筆者將論證,買票對於國民黨的選舉機器而言,有如潤滑油對於引擎般重要。沒有買票,國民黨的選舉動員不僅無法透過買票的金錢效果達到動員選民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地方的選舉機器根本無法有效運作。
筆者將重新檢討 1993 年國民黨選舉機器動員的過程。雖然,該次選舉被許多當事人認為是國民黨最成功的一次選舉動員,但筆者發現該次選舉中也出現了許多選舉動員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樁腳是相對稀少的資源、樁腳是否適任、派系主義、侍從網絡的重疊性丶派系領導者和椿腳會吃錢、不易找到適當選舉動員操盤者、買票效果的有限性。在該次選舉中,高達 45%的選民拿了買票錢,卻沒有投票給國民黨候選人。
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 「 表面」上(或書面)國民黨動員了許多樁腳,...
「分立政府」不僅是越來越常發生的政治現象,也是近十年來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在同時舉行的選舉中是否產生分立政府,取決於有多少選民分裂投票。因此,如何解釋分裂投票的發生就影響如何解讀分立政府的形成。如果分裂投票是一個「手段」,則分立政府就是選民有意促成的結果;如果分裂投票只是個「現象」,則分立政府就只是選民在不同選舉中偏好不同政黨的結果。
從「空間理論」的觀點來看,若政黨在同時舉行的兩項選舉中只有一個政策位置,則真誠投票與策略性投票僅能解釋部分的分裂投票。但當政黨應該有,而且事實上也有,兩個政策時,空間理論就能簡明地解釋分裂投票與分立政府的關係。分裂投票只是選民在不同的選舉中,分別選擇政策位置最接近政黨的現象;而分立政府也就只是在不同選舉中,位置最接近大多數選民的政黨有所不同而產生的結果。分裂投票只是個現象而非手段,...
近來政治學界有關全球化對於民族國家衝擊的討論已越來越多。但是,對於全球化與民主之間的關係如何,卻並不多見。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針對這個缺漏加以補足。本文首先將民主區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自由主義式民主、社會民主與審議式民主。但無論是何種型式,近代民主的發展都是植基於領土範圍確定的民族國家之上。全球化對於民主政治的衝擊因而是透過對於民族國家的衝擊作為介面而展開的。本文認為,日益升高的全球化將強化自由主義式民主,但卻弱化社會民主進一步擴張的可能性,雖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升高,就業與生活的不穩定性程度持續升高,因而對於社會民主將產生不利的影響,而這又將進一步深化社會中的不平等。本文進一步指出,在世界政府尚未成型之前,跨國性的民主只可能出現在所謂的全球公民社會,這個新浮現的領域使得跨國民主出現在審議式民主的層面,它對於許多跨國性的政策議題在問題提出與議題設定上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
民國八十九年總統大選結果,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完成了台灣首次的政黨輪替,然而在立法部門,國民黨立委仍掌握立法院的過半數,因此形成了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黨不屬於同一政黨的分立性政府型態。由於民進黨政府無法掌握立法院的多數,一個沒有獲得國會多數支持的政府,是否在預算的審查與法案的推動在立法院會遭遇困難?
為了瞭解行政與立法之間的互動是否因為政府無法掌握國會的多數而有所差異,本文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來觀察,第一階段為國民黨執政且擁有國會多數支持的多數政府時期,第二階段為民進黨執政,但是國會多數為國民黨所掌握的少數政府時期,第三階段為民進黨執政,國會並沒有任何一黨掌握過半席次,民進黨雖然在立法上常與台聯結盟,但是仍然無法掌握國會的多數。本文觀察的焦點則放在立法院對於預算的審查與法案的審查。本研究發現從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出的總預算的刪減比例,...
本研究運用1992年到2001年四次立法委員選舉的調查研究資料,檢視台灣地區民眾政治信任感的持續與變遷,以及民眾對執政黨的表現和整體經濟評價與其政治信任感間的關聯性。此外,我們也分析民眾的政治信任感與其對台灣民主政治運作的評價或是展望之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1992年到1998年之間,民眾的政治信任感出現了顯著下降的趨勢。不過,在政權輪替之後,則出現回升的現象。此外,對執政黨表現的評價以及對總體經濟的評估,都與民眾的政治信任感顯著相關。當民眾認為執政黨過去一年表現較差以及認為過去一年整體社會經濟變壞時,其政治信任感就出現顯著偏低的情況。
此外,民眾的政治信任感也與其對民主政治的評價或是展望有重要的關聯。政治信任感愈高的民眾,對台灣的民主政治實施的展望或是對民主政治的評價愈樂觀。
從本研究的發現可以瞭解,研究台灣民眾政治行為時,...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比較在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時期,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相對影響力。本研究以第四屆立法院為研究焦點,研究時間點自一九九九年二月至二○○二年一月底止,前半期(自一九九九年二月至二○○○年五月),是由國民黨掌握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的一致政府,而後半期(自二○○○年五月至二○○二年一月),是由民進黨掌行政機關,國民黨掌立法機關的分立政府。本研究以第四屆立法院的所有法律提案為分析對象,觀察在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時期,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在提案上的相對影響力。研究結果顯示:第一,行政院在立法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時期有所不同,在一致政府時期,行政院的提案比立法委員的提案被通過的比例較高,且通過所需要的時間也較短;至於在分立政府時期,行政院的提案被通過的比例大幅降低,且通過所需要的時間也較立委提案所需的時間為長。...
The trade-conflict model claims that two parties, designated the “actor” and the “target”, protect their gains from trade by enhancing cooperation and decreasing conflict. This paper extends the trade-conflict model to garner implications concerning trade and conflict interactions where third parties are involved.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supported by proofs are:(1) if the actor increases...